國泰教訓 香港縮影 是時候重新規劃航空產業了

撰文:郝子雨 黃雲娜 黃舜煬 陳澔琳
出版:更新:

在港屹立七十四年的全球最大航空公司國泰航空,上周三(10月21日)宣布有史以來最大裁員計劃,不但一舉削減全球8,500個職位,更即時停運已服務香港三十五年的港龍航空。是次重組規模之大出乎外界所料,但裁員救亡的做法其實不令人意外,因為早在新冠肺炎疫情來襲之前,這家以香港為基地的老牌英資航空公司已再難獨享以往港英政策傾斜所造成的資源優勢,又因保守短視,錯失調整戰術而鞏固優勢的良機,逐漸在異軍突起的空域競賽中失卻「一哥」地位。

國泰的衰落,既折射了老牌在港英資財閥的發展困局,更是香港的縮影—在殖民年代,坐享得天獨厚的香港地域優勢,加上港英政府縱容壟斷,在周邊地區出現政治紛爭而驅動香港產業轉型的時候,乘勢崛起雄踞一方,但也因而養成傲慢的性格,不但不思進取,而且忽視長遠規劃;至香港回歸,英資開始失勢,而內地經濟騰飛帶動珠三角甚至東南亞一帶空域競爭,但國泰仍只採取謀求港府支持以打擊對手的市場保護措施,結果不但失去獨佔兩條黃金航線的市場份額,也沒有早着先機配合廉航發展,最終走向下坡。

香港同樣如是,不斷放縱金融和地產服務行業搶佔香港資源,因而驅使大量勞動人口從事較低技術服務工種。當新冠肺炎為世界經濟格局帶來巨變,尤其暴露由歐美主導之經濟體的發展困境,國泰重組絕非孤例。《香港01》特此撰寫「國泰教訓,香港縮影」專題報道,深度剖析國泰由盛到衰的內患、外因,藉此提醒香港應該盡快重構產業發展的出路。

當年「港龍下嫁國泰」未能帶來「1+1>2」的效果,反而令港龍失去自身定位。(羅國輝攝)

三大原因導致國泰失去競爭力

觀乎國泰航空的管治文化和經營策略,主要有三大原因導致其逐漸失去競爭力:首先,深受守業文化影響,面對激烈競爭仍然後知後覺,未有及時開闢更具優勢的高品質產品以提振市場份額;其次,向來採取市場保護策略,頻頻出手阻礙競爭對手在港發展,即使後來把主力拓展高質內地航線的港龍航空據為己有,但從沒認真釐清兩者定位,以致在廉航崛起的大勢當中失去優勢;最後,儘管國泰自1946年起已經扎根香港,但從未真正以香港利益為本位、籌謀與香港攜手向前的長遠發展,表面上披着香港外衣,但內裏仍是個英國人。

不顧本地利益,加之頑固不化、企圖「以不變應萬變」的受業思維,以及連連決策定位失誤,這些自身「頑疾」將國泰一步步推向深淵。上述「頑疾」又似乎非常眼熟 ── 特區政府不也正是如此嗎?盲目以為自身的地位無可撼動,便頑固守舊、不思進取,更從不站在港人利益思考未來⋯⋯國泰已「斷臂」,能否止血還是未知數,港府須引以為戒,痛定思痛。

成也港府 敗也港府

國泰昔日的成功,既要歸功於當時能夠因應市場採取合理戰略佈局,例如以香港為基地、盡顯中轉優勢,但更受益於殖民政府的傾力扶植,甚至放縱壟斷,直到香港回歸也未見好轉。可以說,國泰成也港府,敗也港府。國泰在香港一家獨大、所向披靡的優越,正正加固了它固守家業、排斥競爭的企業保護主義性格,缺乏與時並進的戰術精神,直到後來面對激烈競爭,往往也是想方設法打擊對手,而未有反省自身。

歸根究柢,國泰不思進取,與港英政府和特區政府對其縱容的航空政策息息相關。珠三角空域的複雜和競爭也因而被忽視,直到後來廣州、深圳、珠海及澳門機場陸續崛起,令香港機場不再一枝獨秀,港府依然後知後覺,未有及時與之協調合作。最可惜的是,深圳機場早就有意學習並借助香港機場的營運優勢,想透過股權互換的方案與香港機場合作,但深圳有心,香港無意。例如2017年8月深圳市政協曾經發表調研報告,建議由一間香港的航空公司與深圳合資組成以深圳為基地的全新航空公司,藉此爭取在香港機場建設飛往內地的航線,實現粵港澳大灣區空域管理一體化;然而,據悉計劃遭國泰極力阻撓而未能成事。

如今,那四地機場相繼崛起,當中深圳機場的內地和東南亞航線與香港嚴重重複,香港已經失卻航空中轉的優勢。試想像,如果當初港府不是只顧滿足國泰的市場保護策略,最後又怎會損人不利己?而如果港府向來不是傾向照顧國泰利益,又怎會令其不斷坐大、爾後不思進取?更重要的是,這種根深柢固的資源傾斜和放縱壟斷,導致港府從未把發展目光移離國泰,既無法通盤審視香港航空產業的優勢與不足,更無法洞悉地區空域競賽的全新格局,自然也無法把握機遇,與穗深珠澳等地機場加強協助,藉此重整市場、重新分工、重構利益。

把握洗牌機遇 推動灣區合作

香港恒生大學全球供應鏈政策所副教授黃惠虹接受《香港01》訪問時指出,以往香港航空業發展看似順利,但其實有很多問題和挑戰深埋其中,正在削弱本港的樞紐地位。

黃惠虹直言,香港航空業發展困局並非一天形成,以往「水漲船高」,大家都以為「歌舞昇平」,忽略了深埋其中的「冰山」,但現在航空客運量少了八、九成,問題浮出水面,正是政府反思的時機,「雖然香港有一直以來累積的底蘊,其樞紐地位不會一朝一夕被取代,但如果香港機場長期裹足不前,很快就會被深圳、廣州『爬頭』。就好像十多年前的葵青碼頭一樣,內地政府大力發展穗、深碼頭,很快就超越了香港,所以政府要反思:在產業發展方面是否只以市場主導就能夠解決問題?」

她認為,政府應該把握本港航空業「重新洗牌」的機遇,重新考慮推出有利於產業發展的政策,為航空業提供鼓勵或補貼方案,鼓勵新的航空公司、航線和航點進入本地市場;同時,與本地主要航空公司協調,適當分配航權,主導航空業的發展,「比如廣州白雲機場背後都有政府支持,它們敢開暫時不能盈利的航線,同時配合國家的『一帶一路』發展,其樞紐地位只會愈見提高。如果香港政府一直『積極不干預』,航空業只會落後於人。」

【編按】
本文原刊於第237期《香港01》周報(2020年10月27日出版),可點擊同期周報閱讀以下相關文章:

內患: 35歲港龍一朝殞落 國泰怎麼了?
外因: 從殖民地到特區 港府縱容國泰獨大
出路: 政策扶持 摒棄市場主導思維
升級: 低技術服務工種如何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