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班子一周年|香港人為什麼不可以「住大啲」?

撰文:倪文迪
出版:更新:

特首知不知道,一對年輕夫婦生孩子後,在市區找個兩房單位有多困難?樓價動輒700萬,就算千辛萬苦儲夠首期,每月供款也要超過3萬元。相對於經濟住戶的3.8萬月入中位數,這筆支出其實無法負擔。新特首上任一周年,想成家立室、生兒育女、改善居住環境的香港人,能看到多少曙光?觀乎香港住戶中的自置居所比例由去年7月的52.6跌至最新的50.8,政府要兌現李家超首份《施政報告》提出的目標——在「住」的問題上讓市民看到希望,上樓早一些,住房大一些——還得加一大把狠勁。

去年受外圍經濟環境、移民潮等多項因素影響,樓市的確有所回落。但甫踏進2023年,樓價已經止跌回升。供款相對於入息的比率仍然在73%,接近歷史高位。

住得細又住得貴 政府被動地等

樓價指數超過380,意味1999年至今升幅接近三倍。同期香港人的薪金上漲一倍也沒有,自然不可能負擔得起置業成本。李家超推銷交椅洲人工島時反問香港人為什麼不可以「住大啲」,這當然是市民的期望。但在今年第一季,多達56%的新落成私樓單位都是430平方呎以下的細單位。市況說明了現實中市民別無選擇。

上個月,李家超在立法會說「為打破土地供應的長期樽頸,政府推動多項大型土地發展,包括北部都會區、交椅洲人工島等,以克服香港長期以來住房不足和面積狹窄的問題」。同一時間,新界過千公頃農地和棕地正在閒置,但政府只是在被動地等——等發展商共享土地,等發展商參建居屋。

特首上任一周年,想成家立室、生兒育女、改善居住環境的香港人,能看到多少曙光?

特首李家超形容,「簡約公屋」通過撥款「讓居住環境惡劣的市民看到希望」。(盧翊銘攝)

主打簡約公屋 收地卻歎慢板

至於公營房屋,更是香港問題的重中之重。李家超去年上任不久便前往深水埗探訪劏房戶,10月在《施政報告》又說「接下來,我們會不斷切實排解民生憂難。在土地房屋方面,大家都知道我們的住屋問題,特別是一些不理想的居所」。一年過去,不知道那對母子是否仍然住在劏房,就如另外那接近13萬個家庭那樣,每天的起居飲食都受惡劣環境所限。

特首主打簡約公屋,表示劏房戶「早一個月(上樓)都很開心」,「讓居住環境惡劣的市民看到希望」。但簡約公屋只能提供3萬個臨時單位,住戶五年就得遷出。相反能夠在2029年落成1.2萬個公屋單位的的粉嶺高爾夫球場用地,卻沒有多少進展,政府如何展示解決問題的決心?

特首上任一周年,多場記者會加起來總共提及85次「房屋」和31次「居住」,相比起552次「發展」和294次「安全」絕不算多。但對於廣大市民,一個「住」字卻是一年365年的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