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班子一周年|等不到的急症 約不到的門診 「醫」不到的病痛

撰文:黃雲娜
出版:更新:

特首知不知道,每天要預約普通科門診的名額有多難?反正小記是不知道的,因為至今還沒有成功預約過——為了幫本身是長期病患的父親預約門診,無論是定時到候打電話,還是不斷更新醫管局手機應用程式「HA Go」,從來都沒有成功過。

每逢流感高峰,急症室輪候時間動輒需要10個小時,內科病床使用率也往往超過100%。 (資料圖片)

醫療政策沒大變化
醫療不足深入民心

特首李家超上任一周年,醫療政策可能是最令人看不到有什麼實質變化的,但和「醫療」相關的社會事件卻是深入人心——4月中,一名58歲的長期女病患到東區醫院急症室求診,經過通宵輪候,翌日下午在洗手間失去知覺,經搶救後不治;6月初,一名精神分裂症患者,在鑽石山荷李活廣場買刀斬人,兩名女士不幸喪生——兩宗悲劇都是香港公營醫療資源長期供不應求的哀歌,但特區政府能否讓言之鑿鑿的改善承諾真正成為現實,不再是然後就沒有然後了,不再讓讓普羅大眾繼續等到猴年馬月?

公道點說,經歷新冠病毒第五波疫情的「醫療爆煲」教訓,新上任的醫務及衛生局局長盧寵茂已經推出《基層醫療健康藍圖》,希望扭轉「重治療輕預防」的醫療體制,從而減輕公立醫院的負擔。這其實是上任特首林鄭月娥啟動的,但受2019年反修例風波的影響而拖延至現屆政府公佈。再者,儘管「發展基層醫療」的口號已經喊了超過30年,也儘管《藍圖》的立意良好,但多數措施仍然未有具體方案和落實時間,而是有待後續的計劃和諮詢。

特首李家超上任一周年,醫療政策可能是最令人看不到有什麼實質變化的,但和「醫療」相關的社會事件卻是深入人心。(盧翊銘攝)

特首局長蕭規曹隨
增長恐追不上流失

特區政府或許會說,當局同時已經積極採取一些紓緩公立醫院人手不足的措施。例如,設有醫學院的香港大學和中文大學,已自2019/20學年開始,每年按年增加60個醫科名額至590個,即過去三個學年合共增加了360個醫科生;另外,醫務衛生局也持續根據《醫生註冊條例》公佈獲特別註冊委員會承認醫學資格的名單,目前已有100項課程,去年則有5人經此特別註冊來港。又如,醫管局行政總裁高拔陞曾於4月遠赴英國爭取醫科生或正執業的醫生回流返港,預計今年內有近60人來港;另外,局方又推出「環球醫療人才匯聚計劃」,已有20名醫生表明有意參與。

不過,醫科生名額的增加,以及容許海外醫生免試來港執業,也都不是現屆政府新猷,而醫護人手除了看「搶到了」多少人才,也不能不看「流失了」多少人才。截至今年4月底,醫管局共有449名全職醫生離職、2,925名全職護士離職,流失率是7.1%和10.9%。計及同期增聘的人手,全職醫生錄得淨增長79人,全職護士則減少458人。如果香港要追上「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的醫生病人比例3.5:1000,需要增加超過1.1萬名醫生——但根據港府目前的措施,恐怕永遠無法追上。

小記即興於6月28日下午5時查閱各大公立醫院急症室的情況,瑪嘉烈醫院急症室竟也需要輪候8個小時。(醫管局網站截圖)

公私收費差距極大
病人分流完全失敗

香港公營醫療服務曾以「高質低價」享譽全球,但由於公私市場收費差距極大,導致兩者嚴重失衡,根本難以合理分流,公立醫院資源更是長期受壓。例如,公立醫院病房每日只需120元,私家醫院卻由500元至4.5萬元不等;而公立醫院醫生月薪由7萬元起跳,直到成為顧問醫生級別就可達到23.7萬元,但也不過和普通私家醫生月入相若。

因此,儘管全港有約一半醫生在公立醫院服務,但他們卻需要照顧全港絕大多數病人。截至2020年低,香港共有15,298名正式註冊醫生,按推算每1,000名人口當中只有2名醫生,但實際情況更加嚴重——因為全港有85%病床集中於公立醫院,醫生病人比例是0.9:1000,但在只有15%病床的私家醫院,醫生病人比例是4.5:1000。

普通科門診每天平均提供約1.6萬個就醫名額,而醫管局除了電話之外,也在手機應用程式「HA Go」增設功能,讓市民預約未來24小時的診症,但相信大多數使用者均有同感——電話怎麼打也打不通,「HA Go」怎麼更新也是額滿。

打破行業保護主義
推進醫療融資改革

也因此,無論是急症室、普通科、還是專科門診,輪候時間全都長得難以想像。每逢流感高峰,急症室輪候時間動輒需要10個小時,內科病床使用率也往往超過100%;即使是在非流感高峰時期,例如小記即興於6月28日下午5時查閱各大公立醫院急症室的情況,瑪嘉烈醫院急症室竟也需要輪候8個小時。專科門診同樣令人震驚,根據醫管局在去年4月1日至今年3月31日的統計,九龍西聯網的眼科服務最為緊張,最長輪候時間長達216個星期,即4.2年;而社會近期比較關注的精神科,最長輪候時間也達到95個星期,即1.8年。普通科門診更加不普通,雖說每天平均提供約1.6萬個就醫名額,而醫管局除了電話之外,也在手機應用程式「HA Go」增設功能,讓市民預約未來24小時的診症,但相信大多數使用者均有同感——電話怎麼打也打不通,「HA Go」怎麼更新也是額滿。

公道點說,特區政府確實很努力尋找方法解決醫療問題,但觀乎上述措施,以及李家超首份《施政報告》所提及的醫療政策,相信當局仍須加強治理決心才能改革醫療問題,包括打破行業保護主義,推進醫療融資、公私合作,發展專職醫療、醫社合作,才能真正惠及市民,提供高質量而可負擔的醫療服務,同時免於極不合理的排隊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