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企業出海.二|當創科人才遇上「互聯網荒漠」——在盤算什麼

撰文:王寧慧
出版:更新:

資訊科技及數碼人才獵頭公司Venturenix今年5月發布《2022年度本港資訊科技界薪酬指南》指出,未來五年香港急需十萬名IT新血,包括三萬名軟件工程師。在這個以金融業為支柱、人力成本高昂的城市,商科、法律和醫學等高薪待遇的「神科」是更受推崇的選擇,而資訊科技和數字經濟的從業者往往處於尷尬的境地:收入高於平均工資,卻不像在內地、新加坡那樣屬於高薪行業。當內地互聯網企業將香港作為出海試點,許多人才在心底盤算:在香港工作,是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內地互聯網企業出海」專題報道之二

有研究數字經濟的學者認為,中國互聯網行業的生態很豐滿,就像美團業務中還有美團外賣,給底層人員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視覺中國)

香港的工作沒有那麼「卷」

「香港職場沒有內地的那麼『卷』。」——這是從內地來港工作者們普遍的評價。今年從內地來港入職美團香港品牌KeeTa的小錦表示,香港講究「Work-Life Balance」(工作與生活平衡)的職場氛圍非常吸引他,不像內地那麼「卷」,經常需要加班。再者,香港工作的自由度高,因為老闆更看重結果,只要能夠按時完成工作任務,就可以自由決定上下班的時間,而下班之後也不需要再回覆老闆信息,可以盡情享受私人時間。

「卷」這個詞是從「內卷(involution)」延伸出來的內地網絡流行語,意思是在資源有限、缺乏增量的情況下,人們非理性地過度競爭,現在普遍用於形容過度或者激烈的競爭。例如,如果辦公室裡有員工每天下班後加班一小時,其他員工也跟着加班;當大家都開始加班一小時後,就會有人加班兩個小時;如此類推,就會變得越來越「卷」。

小錦承認,比起內地,香港互聯網企業的數量非常少,甚至可以說是「互聯網荒漠」,所以自己求職時,都是優先選擇內地互聯網巨頭的香港分公司。他相信,內地互聯網企業來港設立分部是未來的一個趨勢,不僅是美團,字節跳動也在香港租置辦公室,阿里巴巴、華為、唯品會、得物等互聯網企業都陸續在香港設立分部。

班班是另一位任職於KeeTa的實習生,也有相似的感受。曾在內地公司實習過的她認為,KeeTa的實習工作相對內地來說「算是有一點點輕鬆」,因為同事氛圍較好,沒有太大壓力。她還表示,當下的工作需要有自己的洞察,例如挖掘數據之間的關係,所以能夠接觸較多的核心內容。不過,對於香港互聯網行業的發展概況,她直言「沒有特別了解」,只知道特區政府正在積極推動金融科技產業,她甚至不知道如何獲取更多求職資訊,只能依靠大學老師在班級群組發布的招聘資訊,或是自行瀏覽求職網站。

根據政府資訊科技總監辦公室發布的數據,從事一般資訊科技管理的僱員往往收入較高,平均月薪達港幣5萬元以上;至於從事研究與開發(與資訊科技相關)以及資訊科技保安的僱員,平均月薪則介乎港幣3萬元以上至9萬元之間。(政府資訊科技總監辦公室)

「收入性價比」較內地低得多

對於要不要繼續留在香港的互聯網行業工作,班班秉持更加觀望的態度。「我可能會去看看其他行業。一是因為香港的互聯網企業不多;二是互聯網行業的成長空間比較有限,管理層的職位比較少,一些前輩也說,可能到了一定年齡或者某個職級後就挺難往上升。」班班因而打算向健康行業或者醫藥行業發展。此外,互聯網行業收入的性價比也是促使她轉行的原因,「據我了解,entry-level的運營崗位在北上廣深可能是13K的月薪,在這邊聽說是有20K,但你算一下生活成本和匯率,其實也沒有差多少。」

根據政府資訊科技總監辦公室發布的數據(見上圖),從事一般資訊科技管理的僱員往往收入較高,平均月薪達港幣5萬元以上;至於從事研究與開發(與資訊科技相關)以及資訊科技保安的僱員,平均月薪則介乎港幣3萬元以上至9萬元之間。不過,高收入的一般資訊科技管理崗位對年資的要求同樣較高,在這類崗位中,有42.4%要求僱員擁有10年或以上經驗,52.3%要求擁有3年至10年的經驗。 而經驗少於3年的僱員,有80.9%是從事基礎設施及操作支援,79.1%是從事技術服務。

在資訊科技行業之上,還有很多收入更優渥的選擇。根據政府統計處今年3月公布的「2022年收入及工時按年統計調查」(見下圖),2022年5月至6月,月收入中位數第一位是教育及公共行政行業(3.1萬元),第二位是金融保險行業(3.05萬元),同比增長4.3%,也是除雜項活動之外增長最大的行業;而專業、科技及技術活動和資訊及通訊行業,分別以2.6萬元和2.51萬元位列第四和第五。

互聯網工作在香港收入排名上看相當體面,但是橫向對比內地的可支配收入和消費水平,許多人才難免猶豫在香港工作的「收入性價比」。根據智聯招聘發布的《中國企業招聘薪酬報告》,儘管在2023年第二季度中互聯網行業的薪資下降,但整體行業薪酬平均數為10,705元,中位數為8,778元,在44個行業中排名第16。英國經濟學人智庫(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發布的《2023年全球生活成本》報告則顯示,香港生活成本排名全球第五高,而相對全國而言物價較高的北京,只在全球排第60名。

根據政府統計處今年3月公布的「2022年收入及工時按年統計調查」,2022年5月至6月,月收入中位數第一位是教育及公共行政行業(3.1萬元),第二位是金融保險行業(3.05萬元)。(香港01整理)

核心技術部門仍然留在總部

對於香港來說,內地互聯網平台入駐後,會否為本地創科和技術人員帶來新的機會?

KeeTa員工透露,該團隊目前有約100-150人,主要涉及運營、商業分析和商務拓展部門。從人員構成上不難看出KeeTa正在進行「本地化」的努力:80%的員工是本地人,實習生也偏向招聘有香港生活經歷的。不過,級別較高的管理人員都是內地轉崗過來:一來可以節約成本,因為在本地招聘高管的人工成本很高;二來更加符合業務發展,因為香港同類型管理人才的供應較為緊缺,而內地轉崗過來的也更熟悉美團的外賣業務。此外,KeeTa的技術部門人員依然以北京為基地,暫時沒有遷往香港的打算。

事實上,即使已經出海,但互聯網企業仍然傾向將技術人員留在總部。Terry有着十年IT工作經驗,他所效力過的技術團隊大多都是駐守內地和香港,也曾到過台灣工作。那些內地互聯網企業都和美團一樣,香港辦公室主要負責商業,而技術團隊仍然留在內地。但這不是內地互聯網企業的獨有做法,歐美的Facebook、Google等公司同樣如是,唯有近年興起的比特幣、Web 3行業是例外,也因此香港許多技術人員都流向了這些公司。

行內人猜測這可能是為了節約成本,畢竟技術人員越來越吃香,薪資也越來越高。不過,Terry指出北京、深圳等地的人工成本節節上升,與香港的差距已經很微弱,所以很多開發中心都有遷到東南亞、台灣的趨勢。因此,除了考量人力成本,Terry認為企業可能更希望把核心技術放在母公司所在地,畢竟在海外設立技術部門的管理成本太高了。

曹鍾雄認為,互聯網企業都是「多總部布局」,對整個就業市場有很大貢獻。(受訪者供圖)

本地初創企業多管理崗位少

由此看來,儘管內地互聯網企業進駐香港,但未必可以把大量技術人才遷往香港,也未必可以帶來技術轉移。那麼,這是否對香港的人才市場和創科發展貢獻有限?

「全國高端智庫」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數字戰略與經濟研究所所長曹鍾雄認為,互聯網企業不像生產型企業,只是設立一個分廠和管理員,而是多總部布局,譬如國際總部、灣區總部等。例如阿里、騰訊、美團深圳內部都有很多人才,而騰訊人工智能實驗室AI lab的首席科學家便是跨地域人才,同時為騰訊內地總部和香港中文大學效力。

曹鍾雄又指出,不能光看互聯網企業對互聯網行業的貢獻,還可以參考對於整個就業市場的效應:「中國互聯網行業的生態很豐滿,就像美團業務中還有美團外賣,給底層人員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深圳的工廠越來越少,但人口卻沒有減少,就是因為很多勞動密集型的企業人才或產業工人轉移到了互聯網業務隊伍上,如滴滴司機、外賣小哥等。」

相對內地而言,香港互聯網企業數量不多,而且沒有「巨頭」,大多數是初創企業。相關技術人員通常主要有兩種就業方向:一種是初創公司,另一種是金融類公司的技術崗位。上述的資深從業者Terry表示,對於剛畢業不久的從業者,在初創企業的起薪一般是兩萬元,如果企業發展得好,月薪可能會漲到近十萬元;然而,一旦到了30歲,若是想要擔任一些管理性質的工作,這些初創企業可能就難以提供相應的崗位了。

文立表示,香港有天時、地利、人和優勢讓初創企業成長。(海闊天空創投圖片)

香港不缺資金只缺好的項目

不過,Terry認為自己的就業沒有被地理所限制。隨着互聯網行業的興起,全世界都在搶奪IT人才,不少海外公司都會主動幫助外地員工辦理工作簽證,例如Terry的一些前同事就是因為獲得歐洲公司的聘用而離職的,而他也坦言如果內地有更好的機會,他也願意前往當地工地。因此,對於內地互聯網巨頭來港,他相信對本地企業的影響相當有限。

海闊天空創投基金(Beyond Ventures)的創辦人文立,分享了作為創業者的看法。他說,相較於五年前公司剛成立的時候,香港當下的創業環境已經更加友好,例如活躍基金多了很多,當中包括不少政府基金。不過,文立認為香港並不缺錢,「甚至可能比內地有更多錢,只是缺好的項目」,而且本地創業者也沒有太大變化。

海闊天空創投基金主要關注本地初創企業,第一期投資了約30個項目,其中有26個是與香港有關的,但純本地團隊的佔不超過10%。文立提到,有一些外國團隊在香港找不到合適的技術人才,就把團隊遷到了馬來西亞;還有做芯片的香港科技大學教授,最後還是回到內地去了。他解釋說,由於香港的市場太小,他們所投資的項目中,有至少一半都是在開拓內地的市場,另外一些團隊則是瞄準歐美或者東南亞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