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2023.策解|「告別劏房」漫漫長路 還要跨越兩座大山

撰文:王晉璇
出版:更新:

「起咗先算啦!」對於《施政報告2023》一系列提量、提速、提效、提質舉措,葵涌劏房租戶如此評價。75年前的聯合國「世界人權宣言」早已確立「適足居住權」,但在如此繁榮發達的香港,目前仍有約22萬人居住11萬個「劏房」單位,不但空間狹小、環境惡劣、安全成疑,而且缺乏足夠衛生設施和基本生活條件。中央港澳辦主任夏寶龍於2021年提出香港應該「告別劏房」,及後兩任行政長官分別嘗試回應——先有前特首林鄭月娥的「劏房租務管制」;再有特首李家超的「簡約公屋」,至上月底《施政報告2023》他又宣布成立「解決劏房問題」工作組,承諾在10個月後提出有序方案。早在2011年已經關注劏房問題的葵涌劏房街坊會成員吳堃廉感觸良多,認為取締劣質劏房仍要跨越兩座大山:租務管制和安置政策。

吳堃廉與劏房街坊四鄰一同走過十餘年漫漫劏房路,樂見政府近年關注劏房問題,願意聽取公眾和住戶意見,甚至打破昔日主張「積極不干預」的常規,着手推出支援政策和解決方案。(資料圖片)

政府踏出重要一步

《施政報告2023》用了不少篇幅交代去年提出的公營房屋政策的進展,包括輪候公屋時間由6年回落至5.3年;簡約公屋陸續落成,有望紓緩公屋供應的嚴重短缺;落實「私人興建資助出售房屋先導計劃」;未來十年土地供應比去年預計多出90公頃。《施政報告》亦提出多項新舉措,例如成立「解決劏房問題」工作組,用十個月為劏房居住環境設定最低標準,並會設法取締劣質劏房,並且提出有序解決劏房問題的行政和立法建議;此外,還將推出三年期的「社區客廳試行計劃」,為劏房戶提供額外生活空間等。

政府有心解決劏房問題,但《施政報告2023》卻又提到,「部份劏房環境不屬惡劣,住戶收入亦不低」,態度似乎有所遲疑。關注劏房問題12年之久的葵涌劏房街坊會成員吳堃廉也感觸良多,一方面樂見政府終於踏出重要一步,但另一方面又有諸多擔憂。

首先,如何定義劣質劏房?吳堃廉認同劏房質量參差,住戶人群也很多元化,「劏房光譜寬了很多」,甚至還有「豪裝劏房」,但租金仍然不菲,變相是由租客承擔豪裝費用。更讓他疑惑的是,「環境不屬惡劣」是否就等於「適切居所」?「裝得靚代表安全嗎?」吳堃廉不以為然,因為見過許多金玉其外的「豪裝劏房」,租客住了兩個月後開始漏水,原來只是刷新牆面,提升軟裝,做做表面工夫,就可以把「又細又殘又舊」的劏房變成「豪裝劏房」,租金隨之倍增,但原本存在的消防安全問題並沒有解決,甚至可能成為整棟樓宇安全隱患。也就是說,即使豪裝也可能是劣質。更重要的是,「其實租戶的處境並沒有變好。」吳堃廉擔心,豪裝劏房越來越有市場,但居住問題依舊。至於當局制訂劏房人均居住面積標準,他也不排除日後將會衍生大量僅僅符合最低要求的劏房,因而希望政府小心釐定,起碼達到公屋最低標準,人均7平方米(75平方呎)。

其次,如何釐定劏房價值?「收入不低並不代表收入高,絕大部份住在劏房的都是基層的街坊。」吳堃廉強調。根據社區組織協會今年1月公布民調,劏房住戶收入遠低全港平均水平,七成人更低於貧窮線。問題是,他們的收入有限,但租金卻奇高——統計處今年1月公布的「居於分間樓宇單位人士」報告顯示,劏房租金中位數由2016年的4,500元升至2021年的5,000元,呎租中位數更達42元,比全港的25元貴近七成。吳堃廉提醒,「豪裝劏房」的目標租客是單身人士或者較高收入人群,「但他們可能要用工資的一半繳租,例如一萬多的工資要交八九千的工資。」新民黨於2021年提交的回應《「劏房」租務管制研究工作小組報告》意見書也提到,住戶月租與收入比例已由2014年的29.2%上升至35%。由此可見,無論環境好壞,劏房住戶都承受着不合理的租收比。

仍須跨越兩座大山

基於上述兩大問題,吳堃廉提出成功取締「劣質劏房」必須具備兩個關鍵前提。一是有效的租務管制,避免取締部份不合規劏房後,出現合規劏房供不應求出現的加租問題,同時規避可能出現更無保障的「黑市劏房」;二是明確的安置政策,以免租戶因為無力承擔合規劏房而流離失所,政府需要為其提供適切居所。他相信政府不會讓人無家可歸,但仍然需要詳細方案才能確保政策執行,否則不如不做,不然只會衍生更多問題。

「不管承不承認劏房合法,它都會存在,不如先想辦法處理『存在』的問題。」吳堃廉在「劏房應否合法化」的問題上持務實態度,認為不管是成立「解決劏房問題」工作組,還是推出「社區客廳試行計劃」都不是壞事,但需要政府廣開言路,聽取居民和不同團體的意見,全方位了解劏房住戶的切實困難和切身需求,以免政策過於「離地」。

以「社區客廳」為例,其實該概念並不新鮮,無論海外還是香港都有不少非政府組織(NGO)已經開展類似計劃;吳堃廉說,正因為此,特區政府更應該借鑑以往經驗,善用資源才能達到預期效果。首先,要有能夠回應居民需求的硬件和軟件等配套設施,而且場地必須靠近居民住所、面積必須足夠容納一定人數,再加上社工等團體的大力宣傳;其次應注意地產商提供土地的可持續性,也需委派有相關經驗的NGO營辦。

《施政報告2023》宣布成立「解決劏房問題」工作組,承諾在10個月後提出有序方案。(黃偉綸Facebook專頁)

住戶盼發生活津貼

然而,相對於長遠的「解決劏房」計劃,劏房住戶更加關注眼前的生活問題。「蓋起樓來都是六七年後的事情,這一刻街坊身處水深火熱,即使不能『治本』,也可以通過一些津貼先『治標』。」在吳堃廉看來,報告對於劏房戶的短期支援「沒有想像中多」。

根據街坊票選結果,劏房租戶最希望政府繼續透過關愛基金推行「非公屋非綜援的低收入住戶一次過生活津貼」(俗稱「N無津貼」)。該項目始於2013年,按1人至5人或以上的住戶人數標準,發放4,500元至15,500元的補助,截至2021年有13.7萬人申請。

其後,「N無津貼」便不再提供申請,而是政府推行「現金津貼試行計劃」,向輪候公屋超過三年的「N無住戶」(不包括非長者一人公屋申請者)按月發放現金津貼,當中按1人至6人或以上的住戶標準,按月發放1,300元至3,900元的現金補助。不過,「現金津貼」的申請門檻提高了,必須符合編配公屋的基本資格,所以受惠人數顯著下降。立法會有數據顯示,至少有5萬個低收入家庭因為津貼項目的變化而失去資助資格。吳堃廉也說,「現金津貼」不能完全取代「N無津貼」,因為受惠對象並不相同。

關愛基金自2013年發放「非公屋非綜援的低收入住戶一次過生活津貼」(俗稱「N無津貼」),直到2021年不再接受申請。(資料圖片/梁鵬威攝)

租務管制有待完善

《施政報告2023》發布當天(10月25日),吳堃廉組織劏房戶街坊一起閱覽,了解到部份人對於政府「解決劏房問題」的美好願景並沒有過多的期待,直言「做到先算」,因為按照以往經驗,政策實施過程總會出現許多「不可抗力」影響進展。中央港澳辦主任夏寶龍於2021年提出香港應該「告別劏房」,及後兩任行政長官分別嘗試回應——先有林鄭月娥的「劏房租務管制」,再有李家超的「簡約公屋」——成效見仁見智。

先說「劏房租務管制」。

2004年撤銷「租務管制」後,租戶權益備受剝削,市面衍生大量空間狹小、環境惡劣、安全成疑、衛生欠佳的分間式單位(劏房);關注團體爭取數年,前任特首林鄭月娥終於2022年推行劏房租務管制。然而,從議會到坊間都有不少聲音認為,劏房租管漏洞百出,形同虛設。例如無法訂定起始租金,加租封頂上限過高等等,導致劏房租戶仍要居於環境惡劣卻租金高昂的住所,還經常面對業主濫收水電費的情況,更加不堪重負。

另外,儘管劏房租管鼓勵租戶舉報業主濫收水電費等違法行為,但吳堃廉提到,「有些租客去舉報業主,還未等到舉報結果的時候,業主就已經趕走租客了,所以差餉物業估價署收到的投訴比例非常低。」根據政府資料,租務管制實施一年後,水務署共收到68宗懷疑劏房租戶被濫收水費的舉報,佔整體劏房戶僅0.064%。「即使有租務管制,租戶也不受保障。」吳堃廉如是說。另外,上屆政府的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原本承諾租務管制實施一年後會進行檢討,但至今仍未開展,而是次《施政報告2023》也未涵蓋。

劏房租戶不但居於環境惡劣卻租金高昂的住所,還經常面對業主濫收水電費的情況。(莫家文攝)

簡約公屋需要改進

再談「簡約公屋」。

林鄭月娥早在2017年宣布推行「過渡性房屋」作為中短期過渡措施;李家超則在2022年提出改良版,即可快速組裝合成的簡約公屋,預計未來五年提供3萬個單位,由輪候公屋超過3年的居民暫時入住,為期五年。不過,這類過渡性房屋本身備受爭議:一是政策僅屬過渡性質,並沒有真正解決基層住戶的房屋問題;二是當局建議改用「公屋綜合輪候時間」指數,計算公屋一般申請者首次獲編配公屋或「簡約公屋」的平均輪候時間,被指有「玩弄數字」的嫌疑,因為公屋申請者實質輪候傳統公屋的時間並沒有縮短。

吳堃廉不反對過渡性房屋,「其實街坊都很簡單,只要有個地方個他們住。」但他指出,搬遷對於劏房戶來說困難重重,而過渡性房屋難免導致租戶面對多次搬遷的問題,「明明可以搬一次就行,但因為政府想成績表漂亮點」,又給他們曲折的「上樓路」添了一道路障。儘管如此,吳堃廉仍然認為簡約公屋可以給予基層住戶更多選擇,但希望政府多加考慮公屋選址和居住年期等重要因素,才能有效提高申請意願。

若按《施政報告2023》上樓時間計算,5.3年內劏房租戶需要搬遷至少兩次,政府若無法就近派樓,他們可能需要跨區工作,影響人生規劃,子女也要轉校,不利於成長發展。「劏房問題是《施政報告》的重中之重,小朋友的問題也是重中之重,那這個問題是否可以處理得好一些?」吳堃廉建議傳統公屋和簡約公屋制度可以靈活一些,容許簡約公屋租戶留在本區上樓,並視情況延長居住年期,否則他們寧願在劏房捱多兩年。

房屋局資料顯示共八個簡約公屋選址,關注基層住屋聯席民意調查顯示:屬於市區的地點普遍受訪居民歡迎,小欖樂受歡迎度最低。(網絡圖片)

多聽民意並肩解決

事實上,「職住分離」本來就是香港城市規劃不善的「老大難」,由於土地開發不均和商業中心極化等問題,每天都有大量打工仔需要花費不少金錢和時間通勤。但《施政報告2023》卻認為「居住劏房主要因位置方便上班上學」,似是一葉障目。簡約公屋的迴響不似預期,正是因為有二分之一的選址位於元朗、屯門、上水等偏遠地帶——如果條件允許,試問誰不想住在離公司又近、面積又寬敞、裝修又舒適的「安樂窩」?

吳堃廉與劏房街坊四鄰一同走過十餘年漫漫劏房路,樂見政府近年關注劏房問題,願意聽取公眾和住戶意見,甚至打破昔日主張「積極不干預」的常規,着手推出支援政策和解決方案。儘管政府多少有些躊躇不定、進退維谷,但他認為這是因為問題始終處於變化過程當中,相信只要政府繼續保持開放態度與外界保持溝通,持續對已經推行的政策查缺補漏,並為「取締劏房」進程訂下時間表,甚或訂定劏房數量,總有一天就能與市民並肩解決這個「重中之重」的難題,真正達到「切實排解民生憂難」的最終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