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護士守護病人40年 揭舊日手術鉗「即叫即蒸」 手術室總是寒冷

撰文:張雅婷
出版:更新:

一份工作做足40年,除了薪高糧準,還有甚麼動力令人堅持?北區醫院手術室部門運作經理趙克輝,明年迎來護士生涯第40個寒暑,亦是告別時。這些年間,趙克輝見證手術科技進步,由最初消毒手術鉗會「即叫即蒸」,到現時預先包裝;止血方法由靠熱力變為超聲波,一切都以病人利益為依歸。
40年科技變化萬千,留得住的,是一份醫患情。「護士是病人最信賴的夥伴」,這一句,或成趙克輝工作總結。令他最感動的,是有病人離世後無私捐出所有器官,其後受贈者一封簡單感謝信感足令他感欣慰。

趙克輝任職護士39年,他認為護士除了要照顧病人身體,還要心理上安撫他們。(張雅婷攝)

59歲的北區醫院手術室部門運作經理趙克輝將於明年退休,回望當年預科畢業後,因父親一句:「不如試吓呢行(護士),肯畀心機應該有幾好發展」,就入行至今。入行39年,趙克輝一直從未言棄,堅持照顧好每名病患。

從踏入手術室一刻起,病人就會率先接觸護士。趙克輝笑指,由於擔心手術,病人總會「每事問」:「我可不可以上洗手間」、「手術會否很痛?」、「何時會醒?」、「要不要聞檸檬?」一些問題看似簡單,但足以顯示病人緊張。趙克輝稱,此時護士應運用專業知識解答病人疑問,令他們安心。

手術期間,流動護士(circulating nurse)要一直監測病人體溫、為病人安排合適姿勢;手術過後,病人在復甦室亦有護士提供麻醉護理,如止痛、傷口護理、觀察肌肉活動能力等。由手術開始至完成,護士都默默陪伴病患。「護士是病人最信賴的夥伴之一,無論科技怎樣進步都是,護士角色一直都是要確保病人手術過程安全。」

病患的答謝信,足令醫護感到欣慰。(張雅婷攝)

捐贈者無私奉獻器官最感動

面對血肉之軀,固然要悉心照料。面對離世者,尊重依舊。39年間,令趙克輝最感動的是有離世病人無私奉獻,捐出所有器官,連皮膚、骨骼也不放過。「一個人捐出所有器官,都所剩無幾,就是這麼的無私、有心,遺愛令很多人受益。」趙克輝強調,即使捐贈者已離世,但護士仍會照顧他們至最後一刻,其間會幫病人清理身體、縫合傷口。事後,受贈者一封簡單感謝信足以團隊感到欣慰和滿足。

一盤手術工具,有48個款式不同的鉗,當醫生有需要時,護士就要手到拿來,迅速遞上。(張雅婷攝)

追蹤系統使手術準備時間快一半 

這些年間,護士妥善照顧病人的職責不變,手術室科技卻變化萬千。趙克輝記得,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手術儀器是「即叫即蒸」,當時手術鉗拿上手還是熱辣辣。其後科技進步,手術工具變為預先包裝,並有追蹤系統,即時知道工具去向及存量。趙克輝稱,追蹤系統令手術準備過程快了一半以上。此外,清洗儀器亦由機器代替人手、數紗布方法由逐條掛在白板上盤點,變成放在方盒上;甚至盤點手術工具也只需一部平板電腦就夠。

 

 

手術室低溫原為醫生而設 病人可要求蓋被

科技進步,令病人受益,但有些事,或許未必能完全遷就病人,就是手術室的溫度。不少病人都覺得手術室異常寒冷,趙克輝指,手術室溫度維持攝氏19至24度,濕度介乎40%至60%。他解釋,該溫度不利細菌滋生,加上醫生袍十分悶熱,為了提供舒適環境給醫生,該溫度較合適。何為病人總覺得寒冷?趙克輝笑指,這或是由於病人緊張,打從心底覺得寒冷。「如果病人覺得凍,可以要求蓋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