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推全球首個華裔兒童漢語語料庫 記錄三語學習歷程

撰文:林劍
出版:更新:

中文大學今日(12日)宣布推出「華裔兒童漢語語料庫」,紀錄美國華人移民家庭兒童學習三語的過程,是全球首個漢語三語發展縱向語料庫。研究指出,在幼童時期多接觸普通話及粵語,不會影響日後的英語能力,可為本港父母培育三語兒童提供參考資料。
這個語料庫是中大兒童雙語研究中心的研究成果之一,它記錄了多名在美國出生的華裔兒童幼年時期的中英雙語發展過程。語料庫會首先發布三名兒童從1歲7個月,至4歲11個月大期間的經驗,主要記錄了他們在24到36個月期間,從單詞階段到多詞階段的發展過程。這些兒童自出生起會在家中定期接收普通話輸入,但也會不同程度地接觸英語。其中一名兒童甚至接觸過粵語,成功發展出三語能力,而且語言發展階段與單語兒童接近同步,不構成負面影響。

中大大腦與認知研究所研究助理教授麥子茵教授指出,在英語社會中,華裔兒童一般只能接觸有限漢語,其漢語發展面臨很大挑戰。研究結果顯示,如在家中持續接受來自父母的語言輸入,即使在缺乏漢語支援的英語社會,兒童也可能發展出三語能力,並不需要犧牲講英語的能力作為代價。

葉彩燕(左)及麥子茵表示,劍橋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雙語研究聯合實驗室即將成立。(中文大學圖片)

兒童雙語研究中心則建議,在香港培育三語兒童,需要深入了解和調節每種語言的量和質。親子互動以及一些刺激幼兒語言發展的活動尤為重要,兒童可透過閱讀、玩樂和遊戲等活動學習和欣賞不同語言。另外培養孩子對傳統和自我身份的自豪感也十分關鍵,讓他們使用祖輩語言,與他們的祖父母有更緊密的聯繫,長遠來說可把語言傳承至下一代。

劍橋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雙語研究聯合實驗室(聯合實驗室)將於12月18至19日舉行的「雙語研究國際會議:語言與傳承」上成立。中大兒童雙語研究中心、聯合實驗室總監葉彩燕教授形容,語料庫詳細記錄一段長時間內美國華裔兒童與父母的親子互動交流,有開創性的意義:「連同兒童雙語研究中心之前建立的普通話兒童單語語料庫和香港兒童雙語語料庫,這個新語料庫將進一步鞏固我們在建構兒童語料庫方面的世界領導地位,將數量最多的兒童語音及視頻語料與轉寫文本開放給全球研究人員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