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劏房有情】狹房滅童夢 建築師裝伸縮書桌 孩子告別床上苦讀

撰文:黎靜珊
出版:更新:

「唔知走咗去邊,又唔努力啲讀書。」
「都就快上樓。」
「唔想搞咁多嘢。」
源哥一心想成功申請公屋,解決所有生活問題。「上樓」就好像一場久久不能實現的夢,與此同時,劏房孩子的發展就在這段期間萎縮、發不了芽。「妨礙成長,消滅夢想」,建築師慨嘆劏房空間狹窄,窒礙孩子發展,故運用專業知識,展開一連串住居改造工程。單親媽媽阿霞樂見一屋雜物「各司其位」,子女終於擁有屬於自己的床……還有學習空間。

小妮子回家活動空間限於上格床,所以放學後到社區中心做好功課才回家。(洪琦琦攝)

睡床彎腰做功課

源哥與女兒芷伶居於大角咀一間不足100呎的劏房。一個矩形空間,勉強隔開廚廁;廳房合一,報紙、藥物、收音機與雜物佔滿一桌。雪櫃與電視櫃儼如左右門神,置於全屋中間,狹窄的廳只剩一條通道。劏房盡頭是一張碌架床,爸爸睡下格,女兒睡上格。代溝下,窄屋中,女兒每日回家就上床彎腰做功課。有一次,芷伶帶朋友回家談天,二人坐在上格床。突然,上格床中間斷開,兩個小女孩掉下來,嚇得花容失色。

「唔知走咗去邊,又唔努力啲讀書。」

「都就快上樓。」

「唔想搞咁多嘢。」

源哥的家相當企理,只是缺乏空間。經過改造,女兒可擁有屬於自己的枱。(洪琦琦攝)

讀書、上樓......還有?

兩個多小時訪問中,源哥時不時提「上樓」。申請公屋3年多,他相信明年,甚至今年可以上樓。女兒不在家,源哥也不忘嘮叨「讀書」非常重要。對於家居佈置,自認為暫居於劏房的他沒有太多想法,也沒有打算改變。

但現實是公屋輪候時間節節上升,屢創歷史新高。截至2016年底,一般申請者平均輪候時間延長至4.7年。即使長者一人申請者,平均都要輪候2.6年。源哥年屆66歲,他的目標就是等上樓。孩子卻是每日學習,刻不容緩。殘酷現實耽誤孩子的成長,芷伶缺乏屬於自己的枱,缺乏屬於自己的空間,缺乏屬於自己的夢。

櫃面木板可變桌子
在建築師協助下,源哥家中雪櫃藏於屋中一角,原本雪櫃位置放置特別設計的櫃。櫃面木板可以拉出,固定成為一張桌子,讓芷伶有空間讀書。另一「門神」電視櫃則轉贈他人,電視轉用滑動軌固定,使用時才拉出。劏房明顯比改造前鬆動,提供更多空間予女兒讀書、會友。

「想像係無限」 建築師建構孩子的夢

劏房空間大改造,芷伶感到興奮,「屋企多咗啲位」而且空間擴大,即使開雪櫃門,也不會撞到後面雜物。

建築師麥喬恩(Wayne)及霍汝聰(Brian)2016年創辦「COMMA 起動社」,透過展覽、工作坊和參觀劏房,提升公眾對社區及基層居住環境的關注。起動社今年更進一步,將展覽中對住屋的想像實踐到劏房。 

啲嘢唔識點擺,佢哋諗幫我執。之前啲書都冇地方擺。
單親劏房戶阿霞
本來四圍放的書本,可放於多功能伸縮桌。(黎靜珊攝)
子母床容易拉出,方便單親媽媽及子女運用。(黎靜珊攝)

義務改造解單親媽媽愁困

40歲阿霞獨力撫養一對分別10和12歲的子女,生活拮据,依靠打飲食業散工及綜援維持一家三口生活。平日放工回家,既要督促功課,又要收拾家居,阿霞已經感到力不從心,遑論改善家居佈置。未改裝前,10歲兒子與姊姊一起睡上格床,有時又會依著媽媽一起睡。

考試季節前完成改造

Wayne與Brian延續「未完的展覽」,將展品實際應用到劏房。工作人員攀7層唐樓樓梯,將子母床與伸縮枱送到阿霞家。他們又花費精神氣力,將其家中雜物分門別類,斗室變得井井有條。正值考試季節,子女擁有足夠空間溫習。

佢哋喺床上面生活,好少屋內活動空間。
「起動社」建築師麥喬恩
Wayne(左)與Brian創立「起動社」,為基層市民改善居住環境,擴闊生活可能。(洪琦琦攝)

建築師:狹窄環境 妨礙成長

Wayne和Brian坦言計劃暫時集中關注單親家庭,因為孩子需要較大空間成長,去建構對未來的期盼。Brian認為改善劏房環境並非合理化劏房存在,只是無奈劏房沒法短時間取締,狹窄的環境「妨礙成長、消滅夢想」,在政策未改變之前,不代表現有問題置之不顧,劏房住戶需要公眾關注及協助。

供應商低價造傢俬義助

他們指展開計劃以來,得到不同範疇專業支援,包括一些供應商,願意以低價訂造傢俬,使劏房戶能以數百元購得一張子母床。他們更希望建立社會基金,推廣改善劏房戶生活。關注綜援低收入聯盟組織幹事李大成指,大多劏房戶對家居缺乏想像,主要撿二手傢俬,心想唯一出路就是上樓搬走。在等待上樓的漫漫長路中,盡力為劏房長大的孩子提供空間,是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