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香港】80年代涼茶舖會賣糕點炒麵 士多可賖借更連結社區!

撰文:清君
出版:更新:

香港人的形象,是唯利是圖、冷漠無情,還是熱情好客、人情味濃呢?這個問題,大概永遠沒有答案,借用佛偈:「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來說明,按我個人體會,就是看一樣事物,有千百樣觀察的切入點和角度,視乎你怎樣看。

【文章原刊於01撐場,歡迎下載香港01 app,與更多作者一同討論喜愛話題。】

不知道創作《香港風情畫──八十年代的那人.那事.那景》的釋本有禪師是否認同我上述的觀點,然而,我從他的著作裏看到一個很美好的香港。

現在台式手搖店林立,人人手執一杯芝士奶蓋、珍珠奶茶、波霸鮮奶……而一些有香港風味的飲品店已經日漸式微,我講的是涼茶舖。一間間什麼堂、什麼堂的街坊老店,可能隨重建計劃而湮沒,可能隨舖租上揚而消失,但涼茶對於身體調和,還是必備的飲料。涼茶舖只賣涼茶嗎?不,它還會賣小食。據釋本有描述,涼茶舖在廿四小時連鎖便利店進駐以前,會售賣蘿蔔糕、馬蹄糕、炒麵之類,而且在戲院附近「總有一間喺左近」,更是當年文青聚腳地。為什麼呢?因為在戲院附近,散場時人山人海,大家都會魚貫進去涼茶舖發表「影評」,所以就變成了一個「蒲點」了。

涼茶舖只賣涼茶嗎?不,它還會賣小食。(作者提供)

下載「香港01」App ,即睇城中熱話:https://hk01.app.link/qIZYuEC5LO

另外一樣日漸式微的舖頭,叫士多。到現在仍流傳一句話:「香港地肯做不會餓死人。」但其實除了你肯做、肯捱肯博之餘,釋本有相信七、八十年代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士多肯賖。

以前在八達通、電子支付仍未發達、流行的年代,辦館士多的老闆紮根社區,而且在商舖未有因「地產霸權」而常常要搬遷的年代,跟街坊鄰里關係相當密切,而提款卡和銀行網絡都未有今時今日那麼密集流通的情況下,兼之以前發薪並沒有今時今日那麼準時,顧客沒錢在身可以跟老闆講聲「後數」,故此賖借情況甚多,而我們亦不難見到「賖借免問」的告示。

而士多的特色是具濃厚生活氣息,基本上什麼雜貨都能見到,包裝七彩繽紛,貨品種類包括玩具、各類零食小食,而現在我們也必須很費力尋覓,才能找到一些舊日的特色零食了。釋本有在他的文章中說道,這是一個「從溫情到無人性」,他說連鎖便利店是井然有序、「企企理理」,缺少了人味。他更拿日本與香港對照,也是一些「家族式經營的老字號小賣店」消失了,而便利店如雨後春筍,店員態度總是冷冰冰的,我們也總無法與便利店店員攀談,這跟以前士多老闆會喝着啤酒跟顧客談天論地、東拉西扯的景象全然不同,而今天,甚至連付款取貨都不需說一聲謝謝,「用手機掃一下就走的日子,沒有誰欠誰,也沒有什麼需要感謝。」聽起來,不勝唏噓。

以前在八達通、電子支付仍未發達、流行的年代,辦館士多的老闆紮根社區,而且在商舖未有因「地產霸權」而常常要搬遷的年代,跟街坊鄰里關係相當密切。(作者提供)

還有一種我懷疑已經絕種了的物種:寫信佬。寫信佬,據釋本有的說法,是「南來」的,為什麼是南來,就是因為有個說法是香港地的文人好像都是中國南方來的。而這裏我也想提出一個問題:「有沒有讀者見過寫信婆?」如果有,那寫信佬數目遠超過寫信婆,想是舊時女性接受教育機會不多之故吧?

其實,寫信佬賺錢並不少,我們不要被吳楚帆、張活游等演員形象給騙倒,隻字千金,據釋本有所言,當時寫一封中文信,索價要一百元左右,但書信內容往往來來去去都是那幾味。不要以為寫信佬為了銅臭,就離地幾丈高,毫無人性只為賺錢。釋本有講了個故事:有個寫信佬見常來的老婦幾天不見人,四處打探,後來得知她已過身,遂跑到內地通知其親友,足證昔日香港人情味濃。

當時寫一封中文信,索價要一百元左右,但書信內容往往來來去去都是那幾味。(作者提供)

香港昔日人情味處處,社區鄰里關係緊密,好像跟現在「各家自掃門前雪」的景象不大相同,然而,我們提起昔日的美好,懷念過往,也只因覺得今時今日不好,像失去了將來,沒有期盼的動力。舊日香港也有很多不好、不完善的地方,人要回望過去,展望將來。《香港風情畫》尚有很多文字、圖畫紀錄昔日的人、事、景,在這我不一一細說,只想提醒大家在懷念過去之時,也要活在當下,為未來盡一己之力。

《香港風情畫》尚有很多文字、圖畫紀錄昔日的人、事、景。(釋本有著:《香港風情畫──八十年代的那人.那事.那景)

作者簡介:清君

中文系畢業生,任職過出版編輯及網絡編輯,專寫關於本土創作、傳媒、出版、文學等話題。不善交際的小毒男一枚。

作者Facebook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chingkwan.page/

【編按:文章題目為編輯所擬,原題為「文化僧侶釋本有畫出八十年代人、事、情」​】

(以上文章內容均屬用戶提供,香港01不為任何用戶內容而衍生或遭受之任何損失或損害承擔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