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天文學家郭新籲年輕人要追夢 勿為「錢途」賣身

撰文:黃樂怡 周荻恩
出版:更新:

港大理學院將於2018/2019年取消天文學和物理及數學兩個主修,有校友質疑決定理據不足,事件惹來爭議。
《香港01》記者到訪香港大學太空研究實驗室,訪問港大理學院前院長郭新教授,他表示不便評論港大取消天文學主修,但認為隨著內地大力投資航天科技,香港天文學發展有前途,寄語年輕人追隨理想,別「賣身」給未來老闆。

郭新教授是研究行星狀星雲的權威,曾參與多個大型天文項目,亦是港大理學院前院長。(周荻恩攝)

郭新教授現任香港大學太空研究實驗室(下稱實驗室)主任,是國際天文聯合會太空生物委員會主席主席,國際天文聯合會是太空天文學研究的最高權威機構。去年卸任港大理學院院長職位後,繼任院長即打算取消2008年由郭新引入的天文學主修,《香港01》記者無論直接追問、旁敲側擊,郭教授多次表示不會評論這項「新政」。不過,他強調隨著內地斥巨資發展天文科技,香港若不參與實在可惜,他解釋「香港唯一好處就係有人才」,大可善用內地觀測設施,發揮所長,同時讓香港有意投身天文學研究的年輕人看得見發展機會。

郭新:國家投資天文數字嘅嘢,你話有無前途?

《香港01》早前訪問首屆港大天文學主修畢業生黃嘉達,當屆畢業生只有5人,黃嘉達畢業後繼續進修,現於歐洲攻讀博士學位,參與世界頂尖天文項目「阿塔卡馬大型毫米波/亞毫米波陣列 (ALMA)」。郭新表示,雖然當年擔任院長時沒有直接教授天文學課堂,「但我知道我哋有好好嘅畢業生」,又認為教育與研究相輔相成,「如果我哋嘅大學生睇唔到有機會,就唔會去讀呢樣嘢,發展成佢嘅事業」,補充指「國家投資天文數字嘅嘢,你話有無前途?」

港大首屆天文學畢業生參與國際頂尖研究 批「殺科」不合理

郭教授認為要讓年輕人看得見前途,才會吸引有志發展天文事業的學生報讀。(周荻恩攝)

畢業人數少? 郭新:天文學難度高頂尖學生才能堅持到底

港大理學院「殺科」其中一論據是,過去5年,港大主修天文學的畢業生人數分別只有1、6、3、5、4人,指學生已「用腳投票」。郭新表示,天文學本身就是非常艱深的領域,他舉例指自己在加拿大執教時,觀察到對天文學感興趣的學生很多,但由於天文學要求具備良好的物理、數學及電腦知識基礎,因此能堅持到最後的學生少之又少,「每年差唔多有成二百個學生話要讀,讀一個學期可能剩返七十幾個,到最後可能得返二十幾個」。

寄語年輕人追隨理想 勿「賣身」給老闆

有網民斥責理學院取消畢業人數少的主修,做法功利。郭教授就認為,不論讀任何學科,都應追隨理想,不應只看眼前短期利益,或盲目跟隨家人意願。「你朝頭早返工係要覺得開心,唔係覺得我賣身,我賣咗嗰段時間畀老闆,換返幾多錢返嚟,呢個係非常之不幸」。

郭教授望天文學可在香港被普羅大眾認識,從小開始擴闊學生對自然環境的視野。(港大圖片)
你朝頭早返工係要覺得開心,唔係覺得我賣身,我賣咗嗰段時間畀老闆,換返幾多錢返嚟,呢個係非常之不幸。

「我哋要希望向上,唔係退後」

10年前,港大時任校長徐立之希望提高港大教學研究水平,郭教授當時任理學院院長,認為港大有很多發展空間,於是改革理學院課程,聘請新教授。「世界都睇到,香港大學嘅水平係非常之高,同最高仲有距離,但我哋要希望向上,唔係退後」。

提議小學開始擴闊科學視野

大眾對天文學可能認識不多,早前接受訪問的黃嘉達曾提及不少人會混淆天文學和氣象學。郭教授就希望可以令天文學在香港更普及,提高大眾對天文學的認知。除了曾在博物館講座擔當講者,郭新過去7年亦在港大教授理科生的核心課程(Our Place in the Universe),講解基本天文學知識。郭新認為在大學所教授的核心課程其實是一種通識,最理想希望「由小學生開始有一個比較廣泛嘅視野」,讓學生睇到整個自然環境,有較宏觀嘅睇法。對於普及化天文學,郭教授表示:「我覺得仲可以做多啲」。

2009年,NASA發佈NGC 6302蝴蝶星雲的特寫照片。(路透社圖片)

採訪當日是港大假期,但郭新和另一位美國教授仍在實驗室工作。郭新就表示,仍然熱愛天文學研究工作,會繼續在港大做研究及教書,暫時未有計劃退休。「做咩係一世嘅,你返工要開心,點解我哋周末都嚟,因為我哋中意我哋做嘅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