籃球文化「唔只得波衫波鞋」 波友打遍全港街場尋找初心

撰文:文皓心
出版:更新:

對於街頭籃球場,你會有多高要求?有個架就可以?還是一定要有更衣室等配套?
一群在屋邨街場認識的大男孩,有見坊間不少資訊均專注在波衫波鞋等買賣上,希望建設資訊平台助大家重回起點,了解陪伴大家長大的街場。

SLAB成員Panni(左)、Jason(中)及 Christopher(右)早前到堅彌地城配水庫遊樂場打波試場。(受訪者提供)

在屋邨球場由眼超超到不打不相識,屈指一算,Jason跟SLAB另外3名成員已經做了十多年波友。他們數年前覺得雖然現今資訊發達,但社會風氣僅鼓吹商業買賣,網上平台只有介紹波衫波鞋,全部圍繞金錢,欠缺了更「貼地」的場地問題以及社區連繫,於是2014年忽發奇想建立一個關於球場的平台,介紹大家由細玩到大的街場。

由屋邨出發,周圍去發掘吓呢啲場地同周遭嘅事物,想recall番啲人其實打籃球唔係一定要炒場、喺室內打,其實以前打籃球,就正正喺條街度、喺屋邨入面嘅球場打,想recall啲人落嚟,同埋關心吓我哋身邊嘅事物。
SLAB成員Jason

以最早期公屋命名 提倡重拾打波初衷

正正是因為關心籃球、關心社區,所以Jason、Chris、Christopher及Panni成立SLAB。「SLAB係香港最早期公共屋邨建築模型嘅型號。」以第一代公屋型號命名,對於提倡重拾初衷的平台,最適合不過。Jason指他們四人各有正職,多於周末抽時間到各處打籃球,出一身汗之餘也能了解該處場地的好壞。

堅彌地城配水庫遊樂場風景甚佳,不過難以抵達。(SLAB網頁圖片)

就如堅彌地城配水庫遊樂場,Jason又愛又恨。一方面籃球場建於配水庫之上,並在觀龍樓後山,看到兩面為山、前方為樓景,風景較普通街場來得特別,而且空氣亦較清新,就如他們撰文所言,「非常適合深山修練球技射術,實在是閉關鎩練的好地方」。不過,該場交通配套不足,即使是乘搭巴士,下車後仍需20分鐘才能到達球場,而且途中需經過墳場,卻無任何路牌指示,十分隔涉。Jason也為這個人流極少的場地抱不平,「摩星嶺呢個地方真係好靚,但叫啲人點去啫」。

大頭嶺遊樂場位於高架橋下,加上兩旁均是馬路,球員經常食塵。(SLAB網頁圖片)

大頭嶺欠規劃 無參考外國通風綠化設計

另外一個規劃有缺漏的地方,Jason就認為是大頭嶺遊樂場。位於粉嶺公路高架橋橋底的四個籃球場,兩旁也是馬路,加上被石屎重重包圍,Jason指打籃球不足十分鐘便會雙手烏黑,在此運動有如食塵。到訪過台北新生高架橋下運動場、日本新橫濱公園球場的他指出,其他地方的處理手法完全不同,他們會刻意在周邊綠化,設計上也令該處較易通風,不會出現食塵問題。

那麼問題在哪?「我覺得政府冇仔細諗,佢喺橋底起球場呢個用意係好,都可能參考咗外國嘅做法,但係佢冇諗過周邊有冇嘢配合到。」Jason也質疑政府有插針式興建康樂設施,以滿足人均公共休憩空間的嫌疑。比較台灣、日本及美國等多個街場,他就指日本的籃板較為有心思,因為他們會在籃板上設洞,來減低籃球磨擦而發出的噪音。而其他地方現已改用「彈弓框」,讓球員在入樽時籃框可提供回彈力,雙手不致於硬生生撞去籃框,可惜香港仍採普通鐵架設計,令球員不能放心入樽。

Jason指他們也有到紐約看看該處球場,包括圖中的Vesuivo Playground。(SLAB網頁圖片)

喚起公眾關注 盼推動改變

提出香港街場的優缺點,SLAB其實都是想喚起公眾關注,「例如講完摩星嶺,如果呢個地方多人用,就會有更多人出聲話呢個地方好難去。咁政府部門就係冇人投訴就唔會主動處理,官僚作風都係咁,所以我哋特登去講呢啲事」。Jason指雖然他們投放了數萬元於開發平台之上,但他們成員均不希望將這個平台商業化,所以早前有廣告商接洽,他們也婉拒了。他們現就籌備年底出版書籍,將籃球及生活結合的信念進一步推廣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