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選戰.博評】雙司對決,勝負已分?!

撰文:許楨
出版:更新:

本週一﹙1月16日﹚下午2時正,國務院同時免去林鄭、曾俊華司長之職;3小時後,林鄭召開記者會,宣布參選特首。而曾俊華亦宣告,將於日內表明動向。
可以說,2017特首大位、兩位司長之爭,已進入正面交鋒新階段。北京、選委、市民的關注點,亦將與此前有所不同。

(資料圖片)

恰於其時,港區人大、政協,在深圳開預備會;不少建制中人,如港澳研究會副會長劉兆佳、政協常委陳永棋、工聯會立會議員黃國健,紛紛表示北京傾向林鄭。雙司的理念、政綱、團隊、民望,尚未呈現人前;於某些「俊傑」之口,彷彿勝負已分,聞者莫不莞爾。

回首5年前,唐、梁之爭同樣處於初始階段,即有「明燈」稱梁營「不夠班」、「純粹陪跑」。及後,又有選委稱梁氏當選,「香港勢必一舖清袋」。言猶在耳,香港市民姑妄聽之。反正無論誰上台,上述人等對各式任命、殊勳都是來者不拒;卻著實讓特區管治團隊、整個建制派,乃至北京的威望,每況愈下。

事實上,港澳辦主任王光亞,早前透過《紫荊》雜誌,列明當選特首的標準,除愛國愛港、中央信任外,也強調港人擁護和管治能力。如在此刻斷言北京已「欽點」某人,形同刮了王主任一巴,要其硬吞回「中央信任」以外幾項要求。

此外,劉兆佳進一步分析指,北京只允許一名建制派入閘,與民主派支持者對決。此說問題有二,其一,有力取得部份民主派提名者,無論是否曾俊華,竟然就此變成北京敵人。由此陷入怪圈,民主派取得越多選委席次,反映更多民眾取態,反而愈被排斥,愈會成為參選者的「死亡之吻」。

其二,此說的假設是北京與民主派,以及由民主派所代表的廣大市民,並無調和可能。因此,任何能夠取得「跨黨派」支持的參選人,同時吸納商界、親中力量及民主派的能力,不只被「廢武功」,更因為「得票不純」而被排拒。如此一來,無論是胡錦濤,還是習近平要求的「促和諧」,豈不從特首選舉之初,就胎死腹中?

(資料圖片)

提出「北京對泛民」敵我二分思維,即使不是惡毒的,也是落後的。相反,即便林鄭取得親中、商界的共同支持,而獲得601票;卻與手握325票的泛民「打交多過食飯」;那麼,她在宣布參選時強調的「謀求共識」,無疑亦屬緣木求魚。就此而言,無論林鄭的得票能否超越5年前的CY,其民望、在建制派內的動員能力、與公務員的協調度,恐怕亦不會比現屆政府高。

現任特首放棄競逐連任,背後因由,或許有私也有公。假如延續其同一執政理念、風格者當選,卻無法緩和眼前「官與民」、「行政與立法」、「北京與香港」的矛盾,其施政效果恐怕還不如CY;反而突顯了當初讓CY下台的失誤,火,也是延燒北京。

CY下台,無論中聯辦參與程度有多深,已是梁營向建制派內「ABC」的最大讓步。因此,以原唐營為主的商界選委,也願意與梁營商討其繼任人;很明顯,即便有財團接受曾俊華,梁營亦不願妥協。在對方已先讓一步的前提下,才陸續出現陳德霖等選項;總之,接受梁落台不等於樂見曾上台。最終,雙方的目光,才落到林鄭身上。

林鄭任職政務司司長的最後一天,表示自己並非「社會主義者」、「資本主義好」。此與劉鳴煒、夏佳理、陳智思先後加入其競選團隊,互相呼應;林鄭放在台面上的人脈,明顯是5年前以商人為核心的唐營。就在林鄭宣佈參選不久,唐英年主動發文祝賀,更是重要的訊號彈。理論上,唐、梁兩營某程度上,在林鄭身上整合,確實提升了建制派在首輪投票就過601票的把握,卻始終無法突破林鄭認受性不高的困局。

須知道,包括CY在內,三任特首當選之際的支持度,不只高於主要對手,也高於所有候選人的總和;換言之,在過往幾屆的經驗中,即便選舉制度的民主程度低,但其選舉結果卻難說完全脫離民意。如曾俊華、林鄭民望走勢持續,兩者差距恐會愈拉愈遠;如北京不重視跨黨派得票能力,恐怕會選出特區成立以來,首位支持度大幅落後對手的特首。

當然,現時也難以論斷曾俊華就能跨階層、距黨派取票;透過民調數據交叉比對可知,曾氏支持者與民主派重疊的程度甚高。經過新東補選、區選和立會之戰,由於民主派在年輕選民和知識階層中取得壓倒性優勢,因此,曾俊華的高民望,也許是基於泛民選民的支持,尚未達到真正「多元吸票能力」。

事實上,曾俊華及其團隊,也特別擅於透過社交媒體,與民眾溝通。高民望,尤其是得到泛民選民愛戴,亦可謂「種瓜得瓜」,優勢與局限同樣明顯。曾團隊與建制派人士,尤其是選委的互動如何,卻成為未知數。

5年前,傳統親中力量傾向CY,當然無法排除政治利益計算;但當中,始終有身份認同、意識形態的因素。北京在整場特首選舉的取態和影響程度,在不同階段也有所改變;如上所述,不會一開始就意志鮮明。如曾團隊誤會「阿爺㩒掣穩贏,唔㩒就必輸」,恐怕會因為完全無視選委個人取向,而錯失調整策略、逐票爭取的良機。在提名前的初始階段,北京也會了解建制派內不同派別、指標選委的意向。親中黨派傾向林鄭,而商界領袖又不熱衷挺曾,正是曾俊華最實在的挑戰。筆者以為,此一現象,與其說是北京過早干預,不如說是曾團隊自身的不足。

就此而言,曾俊華勝選之路不易行,倒不是北京意向已明,而是外界一直高估了建制選委對曾氏的接納程度。行筆至此,又不得不說,林鄭要取信於港人,誠然不易;但此曾不同彼曾,曾俊華同時取得泛民、商界、親中力量,各二、三百票的能力,是否就比曾鈺成高?筆者實在不敢樂觀。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