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bullshit】廢話接受程度高的人 更容易以為假新聞是真

撰文:李立峯
出版:更新:

如果你對關於新聞媒體的發展有興趣的話,有幾個網站是值得經常留意的,其中包括美國佛羅里達州的Poynter Institute的網站,以及哈佛大學的Nieman Lab。最近就在Nieman Lab的網站上見到一篇文章,被其題目吸引住──它討論假新聞與「廢話接受程度」的關係,而這裏的「廢話」一字,英文原文是bullshit。

Bullshit都可以是學術研究題目?可以,但你要能夠先把它概念化。原來有位年輕的心理學博士研究生Gordon Pennycook,在前幾年展開了有關人們如何看待bullshit的研究。精確點說,他的研究對象是「裝作深奧的廢話」,英文叫psuedo-profound bullshit,意指那些「看起來令人印象深刻,被表現為真確及別具意義,但實際上內容空泛的說話」。

bullshit意指那些「看起來令人印象深刻,被表現為真確及別具意義,但實際上內容空泛的說話」(視覺中國)

在兩年前發表的一篇期刊論文中,Pennycook在文章開首指出,隨著傳播科技發展,我們面對越來越多從不同渠道而來的資訊,bullshit也比以前更為無處不在。他感興趣的是人們對bullshit的判斷,會否跟人們的認知能力或其他信念相關。於是他進行一系列研究,運用一些網站資源,生產了一堆將一些看似抽象奧妙的字眼隨機組合而成但合乎語句結構的句子,然後叫研究參與者評估那些句字的意義有多深遠。例如在其中一個研究中,那些被隨機拼湊出來的bullshit包括:

潛藏意義轉化了無可比擬的抽象美(Hidden meaning transforms unparalleled abstract beauty)
今天的科學告訴我們,自然的本質是喜悅(Today, science tells us that the essence of nature is joy)
未來解釋了非理性事實(The future explains irrational facts)

廢話接受程度高的人較容易以為一些假新聞是真的,他們也同時更有可能在社交媒體上分享假新聞。(視覺中國)

在研究中,如果一位參與者認為這些句子有深遠的意義,這參與者就有很高的bullshit receptivity,即廢話接受程度。研究發現,廢話接受程度高的人,認知能力較低,語文能力亦較低,較傾向相信陰謀論,以及較具宗教觀念,例如相信地獄和神蹟(我相信研究者沒有貶低宗教的意圖,只是客觀上有這種關係存在)。

Pennycook在2016年拿到博士學位,之後到了耶魯大學做博士後研究員。上星期,他在網上發表了跟另一位耶魯大學學者合作而得出的最新研究結果。這次他們分析的是廢話接受程度和人們如何看待假新聞之間的關係。結果發現,廢話接受程度不會影響人們對真確新聞報道的判斷,但的確會影響人們如何判斷假新聞的真確性:廢話接受程度高的人較容易以為一些假新聞是真的,他們也同時更有可能在社交媒體上分享假新聞。

相信假新聞和認同bullshit,其實都部分地建基於人們缺乏批判思考及分析性思維的能力和意欲。(早前網傳「余文樂與阮小儀公開戀情」,網上圖片)

作為一個認知心理學者,Pennycook想指出的,是相信假新聞和認同bullshit,其實都部分地建基於人們缺乏批判思考及分析性思維的能力和意欲。之前學術界對假新聞的研究,多強調人們傾向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觀念,以及假話在被重覆多次之後,人們會因為覺得耳熟而下意識地以為是真確的。Pennycook的研究則指出了另一個人們相信假新聞的原因,這跟之前的觀點不一定矛盾,而是可以互相補足的。

其實,假新聞和bullshit本來就有點重疊,一些所謂假新聞本身就是似是而非的東西,我也隱約記得看過一些美國評論,指特朗普很多時候不是講大話,而是講廢話。另外,正如研究者所說,bullshit可以有很多種,故作高深但實際上沒有內容的話語只是其一。如果說今天香港的社會和政治新聞中有很多bullshit,也許很多市民不會反對。將bullshit再系統一點分類以及分析它們對人們和公共討論的影響,倒是一個並不bullshit的研究題目。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