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自覺是受害者 戴著假臉做人 你可能受童年創傷影響

撰文:梁苡珊
出版:更新:

童年不一定是快樂,有人的童年不被關心,有人的童年充滿暴力。然而童年的影響不一定隨我們成長而消失,這些創傷可能伴我們成長,甚至令我們留有創傷的痕跡。

虛假的自我

當負傷的兒童長大成人,他們會成長為一個虛假的人。所有孩子都希望得到父母的愛與關懷,既然父母不愛我,會否因為我不值得被愛,那就變成我認為父母會愛的孩子。埋葬情感,埋葬本我,成為一個想像中理想的人。這可能會換來旁人對你的愛,但代價就是失去真正的自己。用偽裝換來的關係好嗎?一直偽裝總會累,不如直面最真的自己,總有一天能找到一個令你安心表現所有情緒的地方。

年幼的你是受害者,但長大的你已有能力選擇,現在的你可以是倖存者,而非受害者。(vcg.com)

受害人思維

我們的所想所信都是一種自我對話,平日的思維模式對自我認同極有影響。受童年創傷的人往往自覺是受害人,認為幼時沒能力選擇,又沒方法逃離。的確,年幼的你是受害者,但長大的你已有能力選擇,現在的你可以是倖存者,而非受害者。相信自己,長大的你有能力改變。

被動侵略性

當成長時習慣壓抑憤怒與恐懼,長大後就會認為這些情緒是不被接受的,特別當成長時目睹暴力行為,長大後更會覺得憤怒是必須抑壓的情感。不表現出來的情緒仍舊存在,你依然怒氣沖沖,只是壓住,然而這些怒氣總有一天會洩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