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像獎.導演】許鞍華:別的女子愛談戀愛,我覺得當導演很威風

撰文:許芷婷
出版:更新:

記得有位前輩跟我說:「喜歡是不夠的。Be obessed.」
第37屆金像獎頒獎典禮終於結束,有兩幕令人特別揪心。第一,是終生成就獎得主楚原的一席話;第二,則是開場由張繼聰與阿Sa的小劇。前者走過高山低谷,洗盡鉛華,說出「管他喜怒哀樂,管他恩怨情仇,笑吓就算」的說話,格外有份量;後者把鏡頭背後,「電影人」的故事搬上舞台。成就夢想,拍出香港電影,真是一張紙、一枝筆這樣簡單?

(《明月幾時有》劇照)

第37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與「最佳導演」,再次由許鞍華奪得。筆者整合了這位在電影界打滾半生的傳奇女生的二三事,讓我們一窺鏡頭背後,對電影狂熱,終身未嫁的她,到底是一個怎樣的故事。

許鞍華的眾多出色作品之中,你又看過哪些:

+17

半生貢獻電影:別的女子愛談戀愛,而我卻覺得能當導演很威風

(VCG圖片)

要我形容的話,許鞍華不是主張甚麼女生要獨立,只是她更像是嫁給了電影這行業。而這一場「非一般戀愛」一走便是四十多年,還不怕變心。就如在典禮中,《明月幾時有》的美術指導憶述,當她終於完成拍攝的時候,她跑出門口跳起來歡呼:「我終於拍成了一部抗戰電影!」初心不改,熱情如初。

楚原說,在電影圈打滾也如打麻雀也有東南西北風。風水輪流轉,昔日人人吹捧的大導演,也可以在開拍前一天被人撕掉「通告」。許鞍華雖然已是第6次贏得金像獎「最佳導演」殊榮,但她也不是一路走來,沒有崎嶇的。

70年代天之驕女,熱愛電影決定「由低做起」

許鞍華70年代畢業於香港大學,後繼續攻讀比較文學碩士,對電影的興趣與日俱增,便輾轉到倫敦電影學院唸電影。學藝半途,學院因經費不足而倒閉。在那個大學學位還未貶值的年代,港大碩士畢業的她,絕對是天之驕女,但許鞍華決定回港,開始那「由低做起」的「電影生涯」。二十好年華,人家女生忙著談戀愛,她卻在不同的導演工作室、電視台、電台工作,最後終於在「電影圈」停下來。

有說她終生未嫁,或跟年輕時從遼寧移居香港,跟家人關係有點疏離有關;而她自己則打趣說是因為「長得太醜,嫁不出去」。但拍下多部細膩感人愛情電影的她,始終也沒剖析過這一面的內心世界。

不過13次提名金像獎「最佳導演」,6次得獎,背後也絕非全無辛酸!她曾在訪問中提到,試過在工作室等導演「開戲」,等不到便轉換公司;試過有拍了,但不能「出街」的作品;甚至還試過裝作有工作,其實是在公園坐的日子⋯⋯而成功,不只是肯定,更重要是,她能繼續拍戲。

她在《許鞍華說許鞍華》一書中說到:

我覺得我拍戲的心態有點像一個賭徒,而且是一直不肯離枱那種,輸輸輸,賭到輸得差不多,輸完之後,我贏了一把,但我贏完又輸,不行,我要贏回本錢才走,翻本了之後又覺得不夠,要再多贏點,是那種obsession(盲目),其實不是那麼sensible(明智的)。
《許鞍華說許鞍華》

那一股傻勁,不也是跟戀愛很像嗎?

電影拍出自己體會:愛拍張愛玲,香港人卻嫌節奏慢

(《半生緣》劇照)

我總是有些無理的「偏見」,總認為喜歡看書的人,壞不到哪兒去,總是有種偏執的可愛。

不說不知,原來許鞍華十分欣賞張愛玲,但把文學搬到大銀幕,又是否可行呢?她最愛的是《半生緣》,但由於環境所限,只能先拍《傾城之戀》。許鞍華在訪問中反思:「當時只從個人的喜好出發,沒有考慮觀眾的接受能力。」電影沒有如期般叫好叫座,觀眾看不明白,甚至有影評人形容那電影是痛苦的經歷。數年後,因為《女人四十》得到多個獎項,才有機會拍《半生緣》。這次好多了,在內地大受歡迎,在香港反應卻一般,她說:「香港人嫌慢。」自己的興趣未必是成功電影的題材,但她卻有一份執著,覺得只要是有共鳴的,都應該去拍,因為那是自己的體會。

可是啊,藝術本身就不該以成敗來定義的,只願回看沒有白過,就如《半生緣》中的一句:

「日子過得真快,對於中年以後的人來講十年八年好像是指縫間的事,可是對於年青人來說三年五年就可以是一生一世。」
《半生緣》

現在回首,或許會覺得那幾年能拍出自已喜愛的作品,也是一件值得驕傲得事吧。

【金像獎2018.最佳電影】明月幾時有 動盪時代女子的剛強與柔情
【金像獎影后.毛舜筠】拒絕張國榮、婚姻失敗2次 終獲幸福人生

《明月幾時有》拍攝現場(雙喜電影圖片)

電影題材廣泛:大時代中的「小人物」

(《天水圍的日與夜》劇照)

許鞍華的電影題材廣泛,不止有關地道民生、歷史事件、也說中不少女生心事,但對像彷彿都會「大時代中的小人物」。要數筆者最喜歡的一套,一定是《天水圍的日與夜》。

有時候,電影情節不一定要高潮迭起,反之,是在平凡細節中見功架。《天水圍的日與夜》描繪的是草根階層的生活,說的不過是由鮑起靜飾演的貴姐,與兒子及鄰居歡姐的屋邨日常。要數最「高潮」的情節,只是歡姐滿心歡喜探望孫子,到最後卻撲了空。是平凡,因此才夠真實。而我就是最喜歡那種平實,而又「貼地」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