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區我主場】區議會變天 離島區與未來香港政局初探

撰文:投稿
出版:更新:

文:褚珏然(倫敦國王學院中國與全球化理學碩士生)
 

區議會選舉曲終人散後,眾人的焦點皆在於非建制派的勝利,而對於仍由建制派掌控的離島區不甚留意。實際上,離島區不但舉足輕重,更可望是未來香港發展重心,故筆者欲借此處論及。

離島區議會擁有八個鄉議局當然委員議席,為全港之冠。雖然建制派仍能掌控此區,但預期與非建制派衝突會不斷增加。本屆離島區議會非建制派議席由兩席增至七席,其中五位等更是首次當選。這些政壇新丁或會採取更嚴厲的質詢或激烈抗爭手段如「拉布」、肢體衝突等。離島區居民會否如美國社會學家Charles Wright Mills的「社會衝突論」所言,因政治精英所謂長期打壓而發起新一輪社會運動,抑或建制人士成功穩住離島區這以鄉郊地方為主的大局,令人關注。

另外,香港特區政府大部分未來重點規劃皆位於離島區。早於2017年,政府已經提出《可持續大嶼藍圖》,銳意把大嶼山為繼中環、九龍東後的第三個商業區。隨後林鄭特首在施政報告提出的《明日大嶼願景》填海計劃更影響到交椅洲、坪洲等島嶼。雖然計劃在區議會已經通過,但政府目前在反修例風波爆發後仍未交上立法會審議。這些計劃皆在環境保護、社會資源分配及經濟發展等方面引起前所未有的討論。在社會處於高度撕裂的環境及政局逆轉下,離島區議會也可能會對計劃的詳細落實方案有更多疑問。究竟特區政府仍否具備政治能量讓各方人士釋懷,目前是個大問號。

最後,從粵港澳大灣區的規劃上看,離島區的位置在國家發展大局和本土主義思潮容易產生矛盾。港珠澳大橋落成後,粵港澳大灣區的各地旅客人流、物流貨運增加的同時,亦會改變香港本地社會環境。倘若離島區居民覺得自己未能分享到經濟成果,他們便會起來進行反抗活動,例如去年由社區組織「東涌人」負責人,候任區議員王進洋與其同伴發起的「光復東涌」運動即是一例。政府以民政事務專員為首的社區管治模式能否把危機化險為夷,會是一大難題。

去年由社區組織「東涌人」、候任區議員王進洋發起的「光復東涌」運動( 資料圖片/陳百灝攝)

在反修例風波未了的情況下,離島區往後趨向仍是未知之數。至於如何書寫未來的島嶼故事,看來還是有賴社會各界人士的智慧。

如有任何對社區的意見及評論,歡迎各位投稿至「我區我主場」社區專欄。有意投稿者可將文稿經電郵傳送至 cr@hk01.com 。

(原文標題為《島嶼有話兒?離島區與未來香港政局》,現題為編輯所擬。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