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萬港童兩地穿梭讀書生活 香港校長:歧視只會趕走未來的勞動力

撰文:林可欣
出版:更新:

跨境生不止數以萬計的雙非港童,還有一些來自居於深圳的香港家庭。這班孩子每天越過深圳灣,過境來到香港各區上學,下午又再過關回家。兩地生活經驗深刻在他們的童年記憶,在香港接受15年免費教育,他們長大後會選擇生活在哪城?取錄跨境生的香港小學校長朱子穎說:「我哋要教佢哋熱愛呢個城市,日後懂關心這個他讀書成長的地方。」

朱子穎認為,不能單以政治角度看待跨境學童問題,「教育工作者也有責任思考和解決這20年後出現更大的社會問題。」(吳鍾坤攝)
+7

北區以外,教育局在2014年設立「跨境學童專用校網」,東涌、黃大仙、葵青等多區小學提供逾3,000個跨境學額。當局設校網前,黃大仙的浸信會天虹小學是首間取錄跨境生的市區學校。當年該校收生不足,校長朱子穎眼見北區因跨境生湧入,學位緊張,遂大膽向跨境家長提議:「雖然坐車會耐少少、校車費多付少少,但不如試吓來黃大仙上學?」

他的學校今學年共約100名跨境生,佔全校人數約一成多。朱子穎說基於公平教育原則,所有持香港身分證的兒童,不論他的家庭背景,都有均等機會取錄。他知道,社會多少對跨境生有負面印象,早些年中港矛盾鬧得熱哄哄時,所有與大陸有關的,包括居於內地的香港兒童,也被排斥仇視。「但日後他們在香港長大若定居香港,融入了我城,我們會否突然指摘說:『啊!你個女朋友係雙非呀?』。為此歧視?」

相關文章:兩姊妹深圳跨境往九龍上學 港爸:讓女兒長大後決定生活的地方

來往北區的跨境校車不少屬「併車」,即數間學校的跨境生合坐一輛校巴,沿學校位置順路上落車學童。(吳鍾坤攝)
(資料圖片)

跨境生成2037年勞動人口?

現時約有2.8萬名跨境生每天在深港穿梭,朱子穎擔心:「如果孩子長大了,發覺『我被歧視了20年』,他會否仍留在香港,抑或返內地生活?我們這15年來為他們每人投資的免費教育、公營服務或全都付諸流水?我們亦可能失去了一班主要勞動力。」他感受到一般港人對這批跨境生有另類目光,卻反問何不以新角度看待和解決跨境學童問題。

跨境孩子的童年擁有兩地不同的生活經驗,朱子穎認為應該關心他們,使他們對香港有歸屬感:「佢哋係香港土生土長,至少星期一至五,每日上午8時至下午3時半,都在香港成長。我們希望他長大後關心這成長讀書的地方。」

校長朱子穎說,孩子會跟隨語境轉換語言,學校裏經常上演粵普雙聲道。(吳鍾坤攝)

教跨境生熱愛香港 回饋我城

小朋友居於內地,因媒體和資訊封鎖,會影響他們世界和社會的認識,所以朱子穎說,該校會在常識和不同科目中融入新聞和新資訊。「我們請他們多在學校看新聞、新資料,了解世界和香港發生何事。亦請他們走入社區去體驗活動,譬如帶他們認識老人家,了解香港人口老化問題,對自己讀書的地方有認同和歸屬感。」

朱子穎記得,曾有個跨境生於校內打架,理直氣壯說父母教他「人哋打你一拳,你要以牙還牙」,他說:「這明顯不是香港的文化和核心價值,我們是香港學校,教授學生的是來自香港人普遍認同的價值觀。」

打開學校教材,身份認同一課亦要政治正確:「我哋就係中國香港,我哋就係中國呢個國家裏面呢個城市,同時亦要教佢要熱愛呢個城市。」他說教育工作者要看得長遠:「佢第時可能係一個中資老闆,如果我哋教佢都關心佢讀書成長嘅呢個城市,咁佢可能唔係淨係睇商機賺錢,而會投資返喺香港;他們人生亦不抽離香港。」

這班跨境生未來去留香港?朱子穎說如今在學校裏,要教導他們更了解香港社會與文化,熱愛這個城市。(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