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周報】改造圓方:你想樓下商場是怎樣?

撰文:何雪瑩 梁雪怡 黃靜 洪藹婷
出版:更新:

港鐵是承載着每天400多萬香港人出入的交通工具,亦是生活的必需品,它本來是一項不以利潤最大化為主要目標的公共事業,為了促進鐵路發展,政府以優惠價批地給港鐵建鐵路。
如果港鐵是公共事業,以公共事業的專利權牟利,是否也有更大社會責任?如果政府是港鐵最大股東,即香港700萬名市民也是它的最大股東,市民是否也有權利和義務,重新思考港鐵所塑造的生活是否真的我們所需,甚至主動以行動改變?
我們將由思考全港12個地鐵上蓋商場(並將會更多)的空間開始。為何?港鐵網絡無孔不入,伴隨的港鐵商場亦遍地開花。置身冷氣全年開放的商場,街上設施欠奉,居民的生活需要全部在商場內被滿足,而商場沒有提供的服務居民必須外求。這些商場成為了社區居民自然不過的聚腳點,是形成所謂新形式的「社區」觀念的關鍵場所。而港鐵商場跟其他商場不同的是,它位於地鐵站上面,便利而就腳,將龐大人流導向商場,令它塑造居民生活的效應倍增。再想像港鐵上蓋商場的空間,或許便是自我參與美好生活的起點。

撮自〈港鐵商場,改造它!〉專題,詳盡版本刊於3月11日出版的《香港01周報》,歡迎按此訂閱。

圓方是港鐵商場中最賺錢的,根據年報,每年租賃收入達至10億元。(陳焯煇攝)

城市裏多少人窮一生渴望,每朝由港鐵上蓋屋苑的家鎖門至踏入港鐵列車那一下,過程不需5分鐘的生活。我們不知由何時開始,連時間觀念也以港鐵站為中心,每天以距離港鐵有多近預算上班下班的時間,並且視之為一種優勢。朱太也以同樣的方式分享她上班的戰績,從九龍站搭港鐵到迪士尼,她最快只用了30分鐘,這種方便令她5年來都選擇住在九龍站上蓋,先是住在君臨天下、再搬去隔壁的凱旋門,保持每朝由家中出發走到九龍站,都在5至7分鐘內。

在地底看醫生

「我鍾意方便,方便在於我可以在15分鐘內的路程做完想要做的事,買到需要買的,又照顧好小朋友。」15分鐘shopping是指樓下的圓方商場,而shopping指的是她通常每天收工也會在圓方商場唯一一間超級市場ThreeSixty買餸回家。她有兩個兒子,3歲和1歲,奶粉尿片需要密密補給,幾乎每個周末她也在圓方商場的萬寧買一家人的生活必需品,順便帶兒子在商場逛逛跑跑。朱太所指的「方便」是指節省時間,每天節省下來的車程,可以換回她參與每個兒子的成長,這是港鐵給她最大的意義。

除了ThreeSixty和萬寧兩間店舖外,其他圓方商場的店舖都不關她事了。「你總不會每天逛LV、GUCCI、Cartier買東西,不會每星期去Chanel、Dior美容,那些不是我每天生活需要用到的。」

那看醫生呢?「圓方商場內有一間,但是住戶通常到港鐵站最底層求診。」朱太大概猜到這個神秘地帶沒多少人知道,她接着問,「知不知道九龍站的麥當勞?就在那層」她領我離開圓方商場到九龍站,搭扶手電梯再下一層,在角落位置才看見麥當勞,另一個角落有一間診所和一間牙醫,以及一間提供維修水電通渠服務的HomesMart。朱太邊餵兒子吃魚柳包,邊說,「這裏才是我們比較常來的地方。」但是這個偏僻的生活空間已經離開了圓方商場的範圍,卻同樣是屬於港鐵的地下商店。

朱太和兒子基本上每個周末也在圓方過。(陳焯煇攝)
圓方商場很多角落都被地產經紀佔領。(陳焯煇攝)
圓方商場的地底空間才是居民的日常。(陳焯煇攝)

港鐵改造各區居民生活模式,我們為什麼不嘗試改造這些商場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

1. 公眾空間放入商場

朱太在主題樂園任建築師,每日上班前會經過樓下平台,這個平台足足有1.7萬平方米(即約18萬呎),如此寬廣的空間,早上有些老人在此耍太極,下午有小朋友在此踩單車、踢波,假日有外傭在此聚聚坐坐,但是更多時間,它只是一道一分鐘的風景,樓上住戶到圓方商場或九龍站經過之路。

平台四周被擎天半島、凱旋門、君臨天下、漾日居等60多層高的住宅包圍,往哪邊看都有一片屏風。大約是在這片屏風的中心點,有兩道牆,流水汨汨自不足3呎處流,朱太稱之為「瀑布」,且是每天生活中很必要的瀑布,「城市之中有水看看,夠滿足了」。這種渴望究竟是壓抑還是滿足?想想每天都在港鐵車廂、商場、屋企一個個盒子裏來回,落街便有3呎瀑布的水聲,有幾棵矮矮的綠色的樹看看,也是一種很「方便」的滿足。

18萬呎的空間,置於住宅下的平台,數個告示牌寫道,不清潔的人不得進入或停留在公眾休憩空間,彷彿只有住戶才可以使用。不過,根據圓方地契,這一大片土地是由港鐵管理的公眾空間(public open space),每個人也可以使用,每天上午6時至晚上10時開放,包括兩塊可隨意踐踏的草地。

2. 加入功能性店舖

商場中央是露天樂園,商店仍在室內,下雨時行人依然有瓦遮頭。(朱太手繪)
圓方商場中央若是一片露天的綠化空間,會是一個親子樂園。(朱太手繪)

住豪宅的人和住劏房的人,都追求「方便」,生活小事總在左近,剪頭髮、看醫生、落街有飯開。可是發展商總將豪宅住戶定位為失去日常的人類,又或生活只有購物與消費的豬。

有子女的夫婦更是萬事以小朋友的需要為優先,簡單如每天接送小朋友上學放學的時間安排,已經夠困擾每個父母、甚至要出動父母的父母接送。例如朱太的3歲男孩現在正在奧運站附近的幼稚園上學,每早朱太上班前要先送兒子上學,再由朱太的父母接放學。

圓方其實有一間幼稚園,朱太曾為兒子報讀,但學校拒收。她初時構想在圓方商場裏加多一間幼稚園,分擔學生人流,並且有興趣班、補習社等,讓商場上蓋住戶的學生節省腳程,在樓下補習「學嘢」。「香港的趨勢是一個商場全部是補習社、一個商場全部消費,不是很多商場可以做到混合。」

本來朱太說,希望上述這些功能性店舖統統加在圓方商場內,不過後來她想到補習社沒可能和LV店舖支付同等的租金,也要考慮現實和可行性,於住戶而言,這些店舖「最緊要有和盡量近」,碰巧地下鐵最底層、麥當勞旁有4間吉舖,朱太這裏剛好可以提供補習社、幼稚園、興趣班和診所服務,只是她繼續需要到地底看醫生。

3.  走廊市集

圓方商場有條走廊鋪上雲石,旁邊通告寫路過行人如使用手推車不小心損壞地板,可能要承擔維修費。(陳焯煇攝)

圓方那條被消失的社區設施走廊,步行大概需時長至10分鐘,旁邊貼了一張通告,寫着「走廊的雲石地板剛剛翻新,市民行經時要小心使用手推車,如地面被破壞,可能需要承擔維修費。」鑲金一般的走廊,商場難道就是為了保護它而冷待4個團體、減少指示減少人流?

但是走廊本來就是給人行走的。

整個圓方商場只有一間ThreeSixty可以買餸,記者向朱太提議在這條被消失的走廊,設個市集,朱太笑說「如果有,我第一個光顧」。她建議港鐵可以定期模式,租用空間給賣一些有機食品,例如逢周二有自家製有機農場、周四主題是純天然。這個市集對住戶來說是一個很實用的選擇,對商場來說則可以從附近的柯士甸站和九龍站出門吸多些人流。

你我的生活有多少被樓下的商場塑造?(陳焯煇攝)

鐵路的方便是誰的方便?它趕走了誰,重新規劃了怎樣的物理空間,濃縮後的城巿時鐘是呼吸還是窒息?港鐵商場是誰的商場,正在創造針對誰的「理想生活」的話語,是可能還是限制?我們從歷史、地理、街坊實實在在的體驗出發,希望能讓大家重組這塊併圖的一小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