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舊餐廳】森美東主:時代改變淘汰舊式食物

撰文:伍麗微
出版:更新:

西環皇后大道西一隅,森美餐廳靜靜佇立於此,旁邊的大廈正在進行樓宇維修工程,外牆披上綠色網罩,森美灰灰暗暗的門面顯得更為黯淡,稍不留神便容易錯過。
最近每到傍晚時分,這裏便擠滿人。這間開業48年的老餐廳,在業主大幅加租下,去留未定,熟客得知消息後紛紛湧至。
汰弱留強似是社會發展不變的定律,滿載回憶的老餐廳消失得比想像中,這些地區老店除了充滿懷舊氣息外,更牽繫着一代人的生活經歷及飲食文化。

今年87歲的葉聯是森美餐廳的創辦人,早年他曾在淺水灣、華爾登、南宮、帝國、半島、文華等酒店工作,從掃樹葉、洗碗碟的打雜,做到廚房學徒,後來為學習英語,寧願減薪從忙碌的廚房轉到時間較鬆動的樓面工作。在酒店工作的28年間,他學盡酒店高級西餐的烹調技巧,熟悉樓面的一切運作,心懷創業夢的他於1969年在西環正街開設森美餐廳。

森美餐廳一分為二,一邊是茶餐廳,一邊是扒房。

那是個華洋集處的年代,酒店扒房是高消費場所,只有富裕人家才會光顧。為了滿足平民百姓的口味,坊間慢慢出現一些以豉油入饌、富華人特色的廉價西餐,又稱為港式豉油西餐。森美餐廳亦在這種風潮下出現,一開便是兩間店,餐牌的菜式集各家酒店之大成,提供聖占士牛柳、戴安娜牛扒、他他牛肉等料理。然而街坊當時並不買帳,生意極為難做,後來葉聯的朋友對他說,在西營盤不能只做扒房生意,這邊華人較多,他們喜歡吃通心粉、炒麵、粥等,套餐的話最好是鐵板餐。於是他將其中一間店改成港式餐廳,另外一間繼續提供酒店式西餐。

茶記扒房一店兩分 前高官都讚好

開業八年後,森美搬到如今的皇后大道西,店舖一開二,左邊與一般茶餐廳無異,靠牆處是一排卡位,桌上例牌擺放了糖、鹽、胡椒粉、辣椒醬等瓶瓶罐罐。食客坐下,可點套餐或快餐。右邊則是一道玻璃木門,門邊貼着「扒房」兩字,推門而進,燈光、裝潢截然不同。昏黃微暗的光線、紅色的瓷磚牆、鋪上格仔布的餐枱、中式靠背椅,還有古董掛鐘,目之所及都是貨真價實的古舊擺設,恍如回到四五十年前的老香港。時任立法局官守議員張奧偉得知葉聯煮得一手好西餐後,更邀請他在立法局及行政局(即現在的行政會議)提供「到會」服務,連杜葉錫恩舉辦家宴也找他掌廚。

餐廳佈局懷舊,用上昏黃的燈光及格仔枱布。

葉聯至今仍記得這段日子:「我在行政立法兩局做到會做了20多年,每次都要做牛扒,你吃得多都會厭,唯有不斷變換醬汁。」議員無牛不歡,葉聯為此調配不同的醬汁,如聖占士汁、法國藍芝士汁、賓尼斯汁等,同一塊牛肉,每次都為食客帶來不同的味覺體驗。

某天,張奧偉突然對他說,不如試做烤羊架,「張奧偉、鄧蓮如他們都是識飲識食識煮之人,想吃什麼就會跟我說。」葉聯指當時的議員很願意與人溝通、交流,張奧偉更提議用香草、紅酒等醃好羊架,放到焗爐烤,待羊架烤得有點焦,拿出來切開,香味撲面而來,內裏肉嫩多汁。烤羊架深得議員們歡心,後來葉聯將這個菜式加到自家餐牌上,直到今天還是用先醃後烤的方法烹調羊架。

煮汁出神入化 菜式富港味

華人習慣先醃後煮,所謂醃肉,不是簡單地以鹽、黑胡椒調味,而是將鹽、糖、豉油、生粉等調味料混入肉中,煮出來的豬牛羊肉自然較為「入味」。森美餐廳有部分菜式會用這種方法烹調,至於黑椒牛柳、聖占士牛柳、賓尼斯牛柳等菜式,則講求煮汁技巧。

煮汁其實是一門學問,煎牛羊扒並不難,為它們配上不同的汁,讓每塊肉都有不同的味道才考工夫。
葉聯
扒房菜式集眾酒店之大成,煮法特別。

例如他自創的招牌「森美汁」,便是改良法國黑椒汁而來,用上黑椒、蘑菇、煙肉、洋葱等材料煮成,一塊扒,一份汁,即叫即做。還有用鵝肝醬、紅酒煮成的聖占士汁,用芥辣、洋葱做的巴黎牛肉汁等,都是法國傳統醬汁,有其淵源,葉聯大致跟從傳統煮法,但工序稍作修改,例如他喜歡先爆香蒜頭,再放洋葱、煙肉等材料,與法國餐廳的烹調次序不同,「這是較為廣東式做法,」女兒葉鳳儀笑着解釋。

中西混合是這類豉油餐廳最鮮明的特點,亦是香港一貫的飲食特色之一,時至今日依然有不少人為着這份「港味」而光顧森美餐廳。「我們這裏賣最多的是森美汁,但有個認識多年的熟客,他每次來這裏都只吃煙蠔釀牛柳,我叫他試森美汁,他總說下次下次,因為他每次來這裏就想到煙蠔釀牛柳的味道。」葉鳳儀說,這道菜做法頗為繁複,先將煙蠔藏於牛柳中,再以煙肉封邊,最後才配上煙蠔碎及蘑菇調配而成的醬汁。

葉聯心裡清楚生意難做,搬遷亦在所難免。

業主加租 老店或要轉型

小時候父親經常忙得不見蹤影,葉鳳儀當時還不知道經營餐廳的艱辛,直到父親年事漸高,她辭去銀行正職回來接手,才驚覺撐起一間老店並不容易。森美餐廳從1997年金融風暴後風光不再,當時高級西餐廳紛紛冒起,裝潢、佈局甚至味道都比這些豉油餐廳正宗,顧客亦更為受落。

千禧年初,葉聯有意買下現時的舖位作長遠發展,然而印尼籍業主有感大家多年來合作愉快,不肯賣出,甚至說經營困難的話可以減租,結果2003年沙士肆虐,餐廳生意大受影響,業主當真兌現減租承諾。葉家暫且將買舖一事擱下,沒想到轉眼十多年,舖位輾轉易手,新業主今年以4,300萬元買下,計劃將每月租金從近8萬元大幅加至15萬元。

葉鳳儀知道後第一時間跟新業主交涉,直言:「你這麼貴買回來,開這個價也合理,但我們確實做不到。我們對這裏有情意結,最多只能加到十萬元一個月,再多我們也負擔不起。」雙方談不攏,她唯有積極找新舖位,距離9月15日的遷出期,時間所餘無多。「早前在北角找到新舖位,但要12月才交舖,我沒法等。如今有中間人跟新業主談,看能否從15萬減至11萬……」

11萬這個金額對她而言,已經有點吃力。西環是老區,區內多唐樓,餐廳口味平民化,要不是港鐵橫貫而來,誰又想過會變天?「2015年開通地鐵後,這邊租金上升太多,很多寫字樓搬走,人流少了,加上附近配套不完善,沒有服裝店、文具店、書局等,大家有時寧願搭地鐵出去行街食飯。以前午餐做幾輪生意,如今一輪都未必坐得滿,晚上會好一點,有區外客,如果給我多些時間消化加價的速度,餐廳還是能夠做下去。」

森美餐廳屹立西環近五十年,最終不敵加租而面臨結業。

另覓新店 或要放棄飲食堅持

森美餐廳是父親打拼一生的心血,即使再難,葉鳳儀還是希望守住家業。她想過各種可能,譬如轉型做私房菜館,慢工出細貨,「但我有20個伙記,做私房菜沒有太多流水客,不需要這麼多人,我養不起他們啊。」這些伙記,連在沙士最低潮時她都捨不得炒,更遑論為了轉型而遣散他們。她想了想,覺得還是應該好好找個新地方,即使不得已要停業一段日子,也希望原班人馬重新出發,只是有些堅持或許要放棄,例如未必會再分餐廳及扒房、未必會沿用原有的裝潢設計,某些繁複的菜式亦會刪減。

我跟客人說,如果換了空間較小的舖位,可能只放得下十張枱,那時未必會提供焗梳乎厘、焗桃雪山等甜品,我沒辦法讓客人坐着等半小時吃甜品,這是很現實的事。
葉鳳儀

一些傳統菜式早已隨着大眾的飲食習慣改變而慢慢消失,以戴安娜牛扒為例,當年流行吃鬆軟的肉,牛扒在煎之前廚師會用刀拍至鬆軟,但後期鬆肉粉的出現改變了肉類的處理方式,很多餐廳以鬆肉粉取代人手拍肉,加上人們開始追求原汁原味的食物,沒加工沒醃製的純肉大行其道,類似戴安娜牛扒的菜式漸漸被時代淘汰。

羅西尼牛柳、法國牛仔的命運亦如是,葉鳳儀解釋:「一個汁,放漏一種食材便已不同,這是以前酒店煮汁的一種態度。我們以前也做這兩款菜式,但由於工序複雜又瑣碎,容易有錯漏,普及度亦不高,廚師會說,這麼少人點的菜式不如刪去。」48年來的堅持,在時代變遷、租金上漲下顯得微不足道,看着眼前這個押注了一生心血的地方,葉聯忍不住輕嘆:「租貴人工貴貨貴,搬遷也是無可奈何之事。」

瀏覽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敬請留意8月28日星期一出版的第75期《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