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教會】沿用19世紀性價值觀匪夷所思?學者:教會將人碎片化

撰文:余婉蘭
出版:更新:

記者訪問過幾位教徒談兩性關係、談慾望,包括32歲仍保持處子之身的家豪,因為婚前破處絕望得想過尋死的嘉文,還有曾接受拗直治療失敗的同志基督徒亞光。在保守的教會內,要處理自己的性慾、婚姻價值,還有性取向,比起沒有信仰的人來得更多苦苦掙扎。2015年香港基督徒的政府統計數字為45萬,而教會方面的統計則有70萬至100萬,人數比想像中聲勢浩大。值得叫人發問,為什麼香港主流教會某些規條,總令人感覺匪夷所思?

為什麼香港教會擁抱著一種像追不上時代的保守?

「香港教會主要的歷史淵源來自北美,北美有個宗教運動,牧師在十九世紀末熱心四出傳道,而他們帶去的宗教價值觀比較保守,例如拯救靈魂等,可簡稱為福音派。香港教會比較保守,正源自十九世紀末的傳教精神,如注重家庭價值、性的貞潔等,香港教會一路保留至今,這些核心價值像雪藏了,二十一世紀仍未見改變和革新。」春天教會宣教師吳國偉說。香港九成教徒屬於福音派,主張政教分離,傳福音拯救靈魂,也大力鼓吹一夫一妻的家庭價值,反離婚、墮胎、也反同性戀和婚前性行為,屬教會大多數。近這十幾年香港出現其他小眾的基督教派,如自由派、解放派和大公派等,開始質疑大多數教會認同的家庭價值、貞潔。香港有幾間接納同志教徒的教會,如基恩之家、佑寧堂和春天教會等。

中文大學祟基神學院神學系副教授龔立人也補充一點歷史資料,「1960年代歐美社會出現性革命,當時性革命不止於性議題,還有向社會政治制度和文化方面提出批判,如女權、核戰、環境問題等,嬉皮士文化興盛,社會經歷著這場巨大的轉變,包括對傳統價值的質疑。歐美普世派教會對這些文化變遷採取開放的態度,積極面對,考慮過往教會的規條是否還適合。」所以你今天見到的香港主流教派主張,的確已是上一個世紀的產物。

性與同性戀議題的白熱化,對宗教的傳統價值造成衝擊。(vcg)

中文大學祟基神學院神學系副教授龔立人認為,主流教會講性,強調守貞和禁慾,單純把性理解為性行為、性交,「他們認為,有性的人就等於性交的人,但性包括男女之間的相處、關係,與身體、身份有關,性也與社會文化有關,社會也塑造我們看性的態度,教會這個角度把人碎片化,非人性化。」吳國偉補充,基督教用教條去講性,但性不只為了傳宗接代,性是人的基本需要。「性可以提升人的生命嗎?與你對身體的理解有關嗎?夫妻內的性,教會又會講嗎?律法不是福音,只有福音才可以救人。」

另外,在捍衛家庭價值的旗幟下,1997年香港基督教非牟利機構明光社出現,專打擊性小眾議題,吳國偉說是有政治原因。「九七年後,政府開始把學校資源分給其他宗教或親中團體,教會漸漸開始在教育方面的影響力減弱,而政治又一向不碰。見到當時社會對家庭穩定有需求,就大力透過反同去宣揚家庭價值,造成社會心理上的穩定性,吸納對家庭穩定有好大渴求的中產,找回教會在社會上的領導地位。」而且同志運動是民主運動很重要的成分,吳國偉繞有深意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