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kour圖輯】在不自由的城市freerunning 

撰文:梁雪怡
出版:更新:

我們從少被教導,好學生要循規蹈矩,不要招惹麻煩。路不是人行出來的,路是由大人給我們鋪出來的。這條路用來行,這幅牆用來把東西分隔開。卻有人愛飛簷走壁,在高牆上奔馳,在大廈的邊陲飛躍。
他們是一群Parkour愛好者,此訓練起源自80年代的法國,當時名為 Art Du Deplacement,譯為 Art of displacement (移動的技藝)。後來出現了不同的名字,包括Parkour-洐生自法語parcours,意思為路線、場地,及後來又出現Free running,即自由奔跑。學習奔跑、跳躍、攀登、負重移動、爬行和平衡等技巧,讓身體適應不同的環境,令人能應付在危急時需要的體力。
可是Free running在鬧市中並不free,城市中任何建築物都可以是障礙物,然而最大的障礙,其實來自制度和人們的目光。

天堂有路你不走。(李孫彤攝)
關永泰曾到過台灣、新加坡等多個亞洲地區訓練。與其他地方相比,他認為香港的設施並不適合練習。「香港的建築物好有趣,不是太高便是太矮,正正缺乏了中間的部分。」他說初學者可以在地上練習立定跳,或者跳樓梯,甚至利用滑梯的兩側練習平衡。對於進階訓練者,就難以找尋適合的場地。新加坡與香港的規劃相似,但當地有很多矮牆、石壆,地方較大,適合新手及進階者。「同樣是立定跳,但在地面及20米高上進行,心理質素已經很不同。」(李孫彤攝)
Parkour愛好者總強調這不是一項競技性運動,其重點在於突破自我,以赤手空足攀爬跑跳,運用身體感受環境空間,將看似簡單的建築物創造成障礙物,從一點移動至另一點,Parkour教練關永泰稱之為「Parkour eyes」。(陳嘉元攝)
限制人一定要在鋪好的路行走,阿泰認為這抹殺了小朋友的創意。(陳嘉元攝)
每逢有人疑玩Parkour傷,就有人撲出來說:「抵x死」、「玩啲on x運動」。推廣Parkour文化多年,猶如愚公移山,阿泰不禁有點意興闌珊。幾個月後,阿泰打算短暫離開香港,到更自由的都市叢林思考將來。(陳嘉元攝)
體能是Parkour的基礎訓練,確保大家不是在玩命。(李孫彤攝)
阿泰會逐層樓練習,練到百分百肯定自己不會失手,他才上高樓做。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天台是跟自己比賽的其中一個競技台,上競技台之前,他紮紮實實地苦練了十幾年。(李孫彤攝)

更多相片請點擊下圖:

+7

文字故事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