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象踢走白海豚 大嶼山發展威脅生態 別讓保育流於空談

撰文:吳志茵
出版:更新:

全球暖化備受國際間關注,去年12月於巴黎舉行的聯合國氣候峰會,正是討論制定減排協議,令全球均溫上升不超過攝氏2度。城市高速發展無疑令自然環境受破壞,令物種面臨滅絕邊緣。生態環境是有賴每個物種之間互相協調平衡,抵抗全球暖化危機,邁向可持續發展,保護生物多樣性同樣重要。

香港物種多樣性其實很豐富,其中大嶼山北部及西南水域正是中華白海豚的主要棲息地。(陳焯輝攝)
大嶼山基建工程項目一浪接一浪,對自然環境造成一定程度破壞。(陳焯輝攝)

特首梁振英曾於過往的施政報告中不只一次提出制定《生物多樣性策略及行動計劃》和成立督導委員會,以列出本港生物多樣性的現況及制定保育方案。去年8月,環境局及漁護署聯同多個民間團體,展開為期3個月的「第一屆香港生物多樣性節」,藉此提高市民對生物多樣性的認識;直至上周又發再表第《生物多樣性策略及行動計劃》,目的是要為未來5年保育本地生物多樣性提供指引。計劃分為保育、主流化、知識及社會參與等4大範疇,已展開了為期3個會的公開諮詢期。

政府提出《生物多樣性策略及行動計劃》,望加強保護生物多樣性措施,平衡發展與保育。(陳焯輝攝)

說到底,甚麼是「生物多樣性」?其實是指生物種類的豐富程度。每個生態系統中的每個物種,都有本身的功能,只有維持生物多樣性才能支持生態系統的運作,而這並非遙遠離身的事情,因為無論食物、食水以至生活和經濟發展,全都建基於健康的生態系統,是人類永續發展的基礎。

 

國際社會亦有相關條約,其中聯合國把2011至2020年定為「生物多樣性十年」,鼓勵各國政府制定、實施及宣傳生物多樣性策略及行動計劃。另外,《生物多樣性公約》則是一條國際性條約,強調生物多樣性對人類福祉的重要。政府現正制定《生物多樣性策略及行動計劃》,其實是香港履行《公約》的義務。《公約》現時有194個締約方,中國在1993 年加入《公約》,而《公約》的適用範圍於2011年延伸至香港。對於施政報告的建議和政府現正推行的計劃,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期望政府能採納更多具體保育行動方案,並在5年內履行《公約》列明的保育目標及責任。

香港位處熱帶及溫帶之間,氣候溫和,本身擁有豐富物種資源。當中大嶼山的郊野公園面積佔逾七成,加上早期發展度底,至今仍保留優美的生態環境。本港大部份罕有物種都在大嶼山錄得,包括盧氏小樹蛙、黃斑弄蝶、香港細辛及大嶼八角等,還有廣為熟悉的中華白海豚,正是以大嶼山以北及西南水域為棲身地。

 

然而,就在施政報告發表前夕,政府發表了大嶼山發展計劃,有意把大嶼上打造成新旅遊點,配合到鄰近珠三角地區的高速發展及應付未來長遠土地需求。其實近年大嶼山的大興土木已對該區造成嚴重污染,《香港01》記者向香港海豚保育學會研究查詢,發現該水域的中華白海豚數量正逐步減少,情況與過往基建工程不無關係。當這些「大白象」工程引起了嚴重超資及延誤等爭議,它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亦絕對不容忽視。自然保育與發展之間的衝突已到了臨界點,但政府所制定的保育政策,實行起來卻顯得軟弱無力,甚至只流於表面和形式化。就以白海豚為例,已來到刻不容緩的地步,如何著實地保護生物多樣性,在這關鍵時刻,政府的角色顯得尤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