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之春.未完成的實驗】一場「失敗」的換物會

撰文:黃泳樺
出版:更新:

這是一次未成功的共享,在領展商場內的一間琴行實驗。

擾攘十多分鐘才換到小男孩的「足球」。(黃寶瑩攝)

「唔俾呀!」小男孩大叫,緊抱這個圓形如足球的紙巾盒。我從家中一堆「廢物」中拿了一把電風扇來交換,小男孩的媽媽看中,但是小男孩不願放手,媽媽笑着和兒子拉拉扯扯,說足球紙巾盒其實已放了一年,很少拿出來用,最後小男孩很不捨地放下心愛的足球紙巾盒,而媽媽則取走了我的電風扇。

 

小男孩和很多街坊一樣,大概不明白,一物換一物是什麼。

「第一次搞,可能冇乜人嚟,可能唔成功。」
Miss Chow

星期日的天馬苑商場,人很少。商場的一樓有藥房、便利店、百佳營業,還有盡頭的琴行。琴行旁邊的灰牆貼着「免費免廢,二手物品交換」10個字,便是宣傳。第一次在自己的社區有換物會,我開始在家中翻箱找「廢物」,才發現有一大堆,例如聖誕交換禮物時收到的電風扇,3年也沒用過,生日時朋友送的碗碟套裝,還有一些「行貨」手信,例如護手霜和面膜,全部封塵數年未曾用過。

一物換一物,小男孩「割愛」,成功替媽媽換得小型電風扇。(潘思穎攝)

我們不是救世軍

 

換物會的設置很簡單,兩張學生枱並排,就是交換場所。負責活動的琴行導師Miss Chow其實也是初哥,第一次搞換物會,活動開始前,她已經沒有信心,「第一次搞,可能冇乜人嚟,可能唔成功。」

一開始,有夫婦好奇琴行內外放滿舊物,停下探頭喃喃自語:「哦,好似係搞回收。」望望便走。又有不少街坊提着一袋袋舊衣進內,意欲放下便走。Miss Chow急忙制止,期望他們可以取走合用物品。

 

原來Miss Chow預言換物會難成功,是因為她太了解香港人,她說香港人已習慣救世軍的那套「回收、低價賣出」,只有一方捐出、然後用錢交易,而一物換一物與回收的分別是,物品已經是交易單位,且不再是「捐出」的概念,反之是取其最需要的。

換物會透過街坊之間口耳相傳後,駐足的人漸多,他們很好奇,這個究竟是什麼活動,於是很多人都拿了家中一些「廢物」來放下,例如全新手袋、保溫瓶、繪本、相架、音響、電子琴、畫板套裝和未開封的玩具。然後他們開始和出席的人細數物品的來源和捨棄原因,例如有師奶說「我從不化妝,卻收到化妝品」。

 

更例牌的「廢物」是每年聖誕節那些所謂抽獎獎品,或者朋友之間的見面禮,「有人送日本手信果醬,但我唔食果醬」,有人語帶悔意說,「這個全新家庭喇叭,買嗰刻以為好有用」。七嘴八舌說完,大家開始驚訝「雞肋」何其多,反省自己平日多麼浪費。

這裏是琴行,亦可以不只是琴行。(潘思穎攝)

期間有些街坊成功交換到所需的物品,有人用二手書換了一本畫冊,用密實盒換了一本哈利波特小說,又或用一個手袋換環保清潔劑,這些物品在此刻的價值,已經不是當初的價錢牌,而是使用者有多需要。物品有用無用,其實不取決於物品本身,而是使用的人。最後,沒有人需要的電子琴「廢物」,靜待一角,亦有很多街坊因為選不到合適的物品,空手而去。

「 最期待的畫面是街坊坐下,像一個派對。」
街坊Kris

「 最期待的畫面是街坊坐下,像一個派對。」協辦的街坊Kris說,認識物主,換取物品,帶走故事,才是這個活動的意義,期間實踐的就是環保、資源共享的概念。但是街坊似乎不明,交換了物品便走。

對社區活動的期望 從此不同了

 

換物會縱然不成功,卻啟發到街坊開始期望社區裏的活動質素。天馬苑沒有社區中心,有街坊形容琴行就像社區中心,「我們不要年年派月餅、派糉,看表演,想有互動。」直斥社區活動不足夠又沒有新意,但琴行的社區活動,曾經用密實盒交換外國翻譯小說,活動「實用」得多。

 

共享尚未成功,種子卻已播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