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寮民風災後3】寮屋區老齡化 貧困戶遷入寮屋劏房

撰文:徐嘉蒓 阮秀君
出版:更新:

政府於1982年開始登記全港寮屋。按地政總署發言人所指,寮屋是指被定為暫准存在至自然流失的非法構築物。截至今年,本港仍有逾38.4萬間已登記寮屋,主要分布在全港784個寮屋區。至於居住於寮屋的實際人口,署方只有1985年的記錄,現時寮屋區的人口構成及變遷,只能靠前線社工觀察及記錄。在社工們眼中,寮屋區主要有兩類居民:一類是長者,包括登記在案的寮戶及其家屬,大都居於寮屋逾30多年;另一類是貧困家庭或單身漢,他們隨著租金高企而「下流」遷入寮屋劏房。雖然他們不少寮戶樂天知命,但寮屋區欠缺配套設施,風災水浸的侵襲,還是令這弱勢社群苦不堪言。攝影:鄭子峰、阮秀君、徐嘉蒓

若不是記者在場,莫伯連上衣也不會穿,鐵皮屋內太熱了,但冷氣、風扇沒有電用不到,八十歲多歲的他身體快受不住。﹙徐嘉蒓攝﹚

上月16日颱風「山竹」襲港後,粉嶺北多條寮屋村落停電,單是一條村已有150戶受影響,其中20多戶風後第四天仍未恢復供電。居於該處的87歲莫伯及66歲花姐,就是其中一戶,他們連續多日身陷漆黑而侷促的鐵皮屋內,身體幾乎受不了,生活亦飽受困擾。

颱風後一星期,天氣悶熱非常,氣溫徘徊在攝氏30至32度間,莫伯及花姐看着沒法開動的冷氣機,汗珠不停冒出,全身濕透,腦袋也變得不靈光,只能窩在家聽著收音機發呆。

停電後鐵皮屋如烤爐 寮區長者一度不適

太陽下的鐵皮屋,室內溫度比室外還要高,莫伯畢竟年紀大來,一度感到不適,「好辛苦呀,熱到連命都冇。」他索性脫去上衣,花姐則不停以涷水洗澡沖降溫,以免中暑。她看著雪櫃內那些在颱風前購入的食物,不知吃不吃好。

對於天災,他們直嘆無奈,「自己叫仲係有地方住,政府資源有限,支援就留給最有需要的家庭。冇計㗎啦,呢啲係天做事。」

停電後,錢婆婆的手提電話無法充電,兒孫外出後,難跟婆婆聯絡。(鄭子峰攝)

子女外出工作   寮屋長者獨留面對災後環境

寮屋區內的長者,不少與家人分居,即使住在一起,平日家人多數也要外出工作;災後留在仍待復修之寮屋的,多數只有長者一人。同區80多歲的錢婆婆,便是其中一位。

風災後第三日,錢婆婆的家仍舊停電,她的手機電池用光後便沒法再開啟,難與外界聯繫。沒有燈光,沒有大窗戶,錢婆婆的寮屋即使在白晝仍顯得昏暗,她點起蠟燭,指着石油氣爐說:「我這幾日就係咁樣煮飯食。」記者問道:「石油氣爐旁點火,易爆炸喎,不怕?」「不怕不怕,有光先煮到飯。」說罷,她提着手推車,穿過村內塌樹,彎着腰,緩緩地到村外買餸去。

停電四天,青伯沒有想過離開。﹙阮秀君攝﹚

寮區老人:「活了一輩子寮屋,已走不出去」

在元朗,寮戶青伯及太太在颱風後同受停電之苦,連日難以入睡,「太熱了,睡不着。」停電四日以來,他們每天更要燒水洗澡。青伯的太太說:「人老了,以前試過沖涷水,病過一輪。」

儘管生活不便,但兩口子未想過離開。青伯:「這屋是我爸爸建,我在這兒長大,在這間屋活了多年,打風水浸我都在這裡,這是我終老的地方。」他說,區內街坊都是從小認識,笑言大部份已成為長者。

談到社區配套,他說,寮戶向來都是「靠自己」,沒有什麼設施,就連對外交通都嚴重不足。「目前主要靠一條小巴線出入,班次不多,有時等半小時,試過等近一小時。託賴自己身體仍健康,但在區內要出入醫院,真是好辛苦。」

寮區老齡化 需建配套設施

鄰舍層面社區發展聯席成員林凱鵬表示,自1982年政府為全港寮屋登記,不少寮戶隨年月過去而步入老年。他們在區內有深厚的社交網絡,亦視居所為安老地方,即使遇上天災,大多選擇留守,認為政府須按寮戶實際需要予以支援,例如簡化求助程序。

他續指,限於寮屋區位置較偏遠,交通不便,長者多數選擇留在區內。他認為,目前寮屋區的交通配套或設施需要優化,例如增加扶手斜道等,以配合寮區長者的生活需要。

本港租金持續颷升﹐部份低收入家庭被迫遷入寮區。(阮秀君攝)

評估寮屋區需求往往需參考當區人口數據,不過,寮屋區並沒有確實分區界線,寮屋區名稱沿用了當年寮屋登記時使用的名稱。

現時,由官方以至民間無法提供準確數字,拼湊寮屋區需求全貌。地政總署發言人指,政府於1984至1985年間登記寮屋居民,當時56.5萬間登記寮屋住有約46.8萬名居民;其後政府並沒有再進行寮屋構築物或居民登記,因此,當局並無更新寮屋構築物或居民的實際數字。

翻查立法會文件,政府1998年曾估計寮屋居民約有 23萬人;及至運輸及房屋局《長遠房屋策略》 2017 年周年進度報告,提及統計處 2016 年中期人口統計,共約有2.4萬個住戶居於木屋、寮屋和天台構築物等。

人口數字看似大幅下滑,但過去十年,寮屋數字只下跌不到一萬。2008年,本港共有791寮屋區,約有39.4萬間登記寮屋;及至2018年,寮屋區只減少7個。目前全港共有784個寮屋區,而登記寮屋約有38.5萬間。

鄰舍層面社區發展聯席成員林凱鵬指出,現時居於寮屋多是早年已經登記的老人及新遷入來的貧困劏房戶。﹙阮秀君攝﹚

寮屋劏房戶人口近年趨增

多名前線社工表示,觀察到寮屋區人口均有上升迹象,估計與區外湧入的劏房戶有關。然而,寮屋劏房戶因居於非法改建的地方,即使統計處及其他政府人員前來調查都未必敢應門,變相令登記到的居民數字比實際少。

鄰舍層面社區發展聯席成員林凱鵬表示,劏房戶往往因經濟能力有限,而遷入非法寮屋的劏房,相比已登記的寮戶,這批居民流動性大、社區網絡薄弱,居住環境亦較惡劣。

位於觀塘寮屋村,有兩層高的寮屋內部分成多間劏房。﹙阮秀君攝)

今年5月,鄰舍層面社區發展聯席曾發表有關寮屋劏房住屋狀況調查結果,發現逾7成住戶居於不足200平方呎單位,其中四成租住寮屋劏房的居民,住所面積低於100平方呎;但有五成人指,每月租金超過3,500元。當中,逾五成受訪戶認為社區的環境衞生需改善,近三成指渠道或水浸問題嚴重;另有寮戶指面對漏水、滲水、水浸以及衞生問題。

林凱鵬表示,寮屋區雖為過渡性房屋,但區內設施以至服務配套亦須加強,以配合寮屋區的變遷。

上文節錄自第132期《香港01》周報(2018年10月8日)《風災過後走訪寮屋區 滿目淒涼 惻人心脾》。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