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林可欣
出版:更新:
周五傍晚時分,姜氏金龍醒獅團幾個團員在偌大的排練室練武舞獅,年紀最小的十歲孩子,熱情地舉著小獅頭舞動,又看著教練和師兄示範耍弄夜光獅的技巧。醒獅團總教練姜偉池是個年不過40歲的潮人,廿多年前與兄長接管父親的武館後,銳意革新獅團。他重新設計獅頭圖案,創出舞獅新表演,卻希望一眾徒弟在梅花樁上熟練技藝步法,也要懂得醒獅的傳統意義。攝影:高仲明、撰文:林可欣
時值1980年代香港經濟起飛,家長都改讓子女學鋼琴畫畫,認定習武無出色,父親的武館瀕臨結業,姜偉池與兩個哥哥決意繼承祖業,繼承舞獅這門傳統技藝。(高仲明攝) 師公周漢興一直以黑獅代表武館,代表其勇猛剛強的精神,造型青鼻鐵角牙擦鬚,再加爛耳仔和紅鬚,以示在流血打勝仗;當年的紮獅師傅也紮給周漢興,認為只有周氏能承受得起這頭好打得的黑獅。 姜偉池與哥哥接管不久後,竟買來金色新獅頭比賽表演,銳意革新獅團形象,不欲再用上黑沉沉的獅頭;他們不怕被師叔伯訓斥欺師滅祖,認為眾人將漸漸明白所為。如今武館裏,有色彩繽紛的獅頭。(高仲明攝) 訪問這天團員於葵涌工廈的天台舞獅,同一幕半世紀前於田灣的唐樓天台,師公周漢興也是如此操練徒弟,其刻苦精神,隨時間流去依然不變。(高仲明攝) 在獅尾的成員負責舉起獅頭者,講求二人默契和力量配合。(高仲明攝) 傳統的舞獅多在地下耍弄,姜氏說後來發展至梅花樁上,教練須確保動作安全。(高仲明攝) 一個舞獅表演不止鐵樁上的獅頭獅尾,姜偉池說還有樁下的成員為他們看顧安全。(高仲明攝) 有時團員入夜後還在練習,在黑漆漆的天台響起鑼鼓;有時則回到鏡房排練。(高仲明攝) 姜偉池1990年代已入校開辦舞獅興趣班,教授中小學生舞獅運動,他的醒獅團沒有青黃不接的難題。(高仲明攝) 誰是下個獅團接班人,姜偉池說很難預測或選定,他目前能做的只有繼續宣揚舞醒文化,讓更多人對這門傳統技藝有興趣。(高仲明攝) 早幾年姜偉池為面向更多公眾,竟想到重新設計獅頭,夜光獅是他其中一個「名作」,亦曾與潮牌合作推出「潮獅」,吸引公眾注意力,令醒獅得以宣揚開去。(高仲明攝) 年僅39歲的姜偉池自言是全場最老的一個,師門之下的學徒個個都比他年青力壯。(高仲明攝) 朱Sir 12歲學舞獅,如今24歲已成為教練。(高仲明攝) 昇B的哥哥Tommy仔習舞獅一年,耍獅頭已有板有眼。(高仲明攝) 鄧Sir學醒獅6年,同樣不足25歲便成為教練。(高仲明攝) 舞獅員的運動生涯很短,這天負責獅頭的Tommy習武3年,21歲是他習武舞獅的黃金時期。(高仲明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