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中文難】香港尼泊爾裔女子嘆中文難:「紙巾」說成「黐筋」?

撰文:林可欣
出版:更新:

Tika Rana的祖父港英時代從尼泊爾來港當兵,落地生根在港組織了一家庭。後來Tika的母親回家鄉誕下她和其他兄弟姊妹,孩子在當地求學後,獲批來港與家人團聚,Tika五年前定居香港,希望像祖父一樣在這城生活發展。但與一般非華學生不同,笑說快到中年的Tika要由零開始自學中文和廣東話,她慨嘆當中寫法和用法也複雜萬端,該怎樣學好?
攝影:高仲明

陳偉光(左)向Tika示範網站用法,Tika坦言以前四處搜羅學習工具,也未見過類似的多功能字典。

上集提到中大工商管理學院副教授陳偉光研發多功能網上字典,以助非華語學生學中文:中大教授發明多功能網上字典 助少數族裔用英文學中文。

「用英文查中文很少見」

這個工具還可以協助不諳中文的外籍人士使用。訪問這天,陳偉光請來Tika試用,向她介紹網站功能:輸入一句英文,或複製並貼上網上任何中文句子,網站便會由句子開始意譯,並分析每個詞語和單字的意思、讀音、筆順、部首等。

Tika是中文大學當研究助理,每天幾乎全以英語跟同事溝通,看著陳偉光的網上字典,覺得很實用,她說目前坊間的網上字典,大多只提供中文輸入法查中文,然後又顯出一堆中文解釋,「我無從入手查中文,即使成功打了一個字,看著頁面結果也很無助,一句也看不懂。」

 

有中文導師會在YouTube教少數族裔講廣東話,Tika跟著唸數遍,希望能應用於日常生活。

「巴士站」誤讀「不司參」 廣東話九聲最難
 
Tika這次以英語受訪,難為情地說廣東話實在太難,自己只識講「少少」。在她眼中,中文是全世界最難的語言,當中字詞結構複雜,感覺要先學會部首和字源才能入手學中文。「我不懂那些筆劃和字義,但知道每個字像英文一樣用法多,同時又有語法。」精通尼泊爾語、印度話、烏都語的她說,這三種語言的語言系統相似,很容易上手學懂。「縱使家鄉話尼泊爾語也有多種方言發音,但也能夠以英文拼音讀出,而且發音直接簡單,不像廣東話有九個聲調,很難調聲。」
 
她說有時嘗試以粵語拼音讀出字詞,例如以英文拼讀「nei5 hou2」(你好)後,卻不懂調聲,導致發音不準,鬧出笑話。她試過把「紙巾」讀成「黐筋」、「巴士站」讀成「不司參」,本地人聽畢不明白她意思,無法溝通下去,她惟有以英語再次解釋。「我最多只能夠簡單問侯或在買菜時講兩句:『食咗飯未呀?』、『幾錢呀?』,其他時候最好不要亂講中文。」

 

Tika沒上過什麼中文班或中文輸入法,陳偉光指著他的網上字典說這次可以「輸入英文學中文」。

睇YouTube睇劇集自學粵語
 
Tika說母親縱使在港出生,但多年回家鄉生活,兄弟姊妹也在尼泊爾讀書升學,均從沒接受過中文教育,也不知怎學中文。同鄉介紹指YouTube有個教外籍人士廣東話的頻道,每集廿分鐘教授日常用語,Tika不時會自學苦練,「我跟著讀『好高興認識你』當然知道怎講這句,但同一句子和字詞其實有很多用法,我想自己能靈活運用說出來。」
 
除此方法之外,Tika坦言無從入手學中文。「先多看電視劇和中文台吧,看著劇中人物的處境反應,留意他們的對白說法。」但她說因為工作太忙,而且圈子多為少數族裔,她自言沒有中文語境,平日很難練習。

求職難 「需要多點時間和學習工具」
 
Tika在尼泊爾完成護理學學位後來港,她坦言這五年來求職很難。她最初在一個服務少數族裔的機構工作,跟不同族裔的人交流,三年前轉職中大護理學院當研究助理,負責為少數族裔籌備一個醫療資訊網站,把資料翻譯成烏都語、尼泊爾語等,亦有其他研究工作。目前她在理工大學念碩士進修護理相關課程,坦言班上只有她一個外籍人士,令一眾師生要改以英語教學溝通。
 
她曾想過日後到醫院工作,「但我不懂中文,誤解病人的意思或溝通錯誤,後果更嚴重。」她說部分不諳中文的同鄉會創業做生意,資金不足的朋友則打工維生,後者同樣因為語言障礙,只能找基層工作。「我可能以後繼續做研究方面的工作吧,始終可以用英文書寫。」
 
正在苦學廣東話的她,進度緩慢,曾被人問她若回尼泊爾,生活會否過更易?「但我們也有生活在香港的權利。我選擇在這城市生活,就要設法融入當中。只要有時間和有效的學習工具就會學到。」她堅定地說。

 

Tika得知有這個網上字典後,笑說即使這次看不懂這篇中文訪問,也可以逐句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