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港首個聽障人士粵劇團 唯一男團員:要世人知道聾人都可做粵劇

撰文:郭雅揚
出版:更新:

濃濃的胭脂水粉味充斥在位於石硤尾的「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JCCAC)的小排舞室,排舞室堆滿雜物,十數位演員圍起來,坐在一張木桌靜靜地化妝。他們先用布條紮起頭髮,再塗白臉蛋,從鼻樑兩側至下顴,由濃至淡掃上紅濕胭脂「開鼻」。
在鏡中左顧右盼,不時拍一拍旁邊的人,猛地搖頭,有時索性搶了對方的眼線筆,替對方畫上兩條向眼眉拉上的粗眼線,舉起拇指,滿意地笑笑點頭。在這狹小的排舞室內,無聲有情。
他們是來自「龍耳聾人粵劇團」的演員,這夜大家興奮地試妝,為尚未來臨的演出作準備;之所以說是「尚未來臨」,是因為劇團仍在網上眾籌,用以舉辦手語粵劇工作坊及聾人粵劇社區公開演出,提倡聾健共融。

全港首隊聾人粵劇團約有15位演員,曾到老人院表演,一解老戲迷的心癮。(潘思穎攝)
學員透過手語翻譯員(左)理解化妝老師蘭姨的講解。(潘思穎攝)
據龍耳粵劇班導師蘭姨說,粵劇化妝步驟是先用白色濕胭脂將整塊臉化白,再用紅濕胭脂畫在眼蓋位置,俗稱「開眉」。(潘思穎攝)
「開眉」後便用紅濕胭脂「開鼻」,留下鼻樑的白。蘭姨說,一般的小生花旦、家丁宮女都是這樣化。(潘思穎攝)
一班學員會默默地互相幫忙,無聲有情。(潘思穎攝)
我希望有一天聾人可以踏上舞台,令全世界知道,聾人都可以做粵劇。
「龍耳聾人粵劇團」演員陳俊榮(Andy)

用身體感受聲波 聽不到的歌聲

全粵劇化妝班的唯一男生Andy大學畢業,愛穿襯衫,十分注重個人形象。他認為《紫釵記之拾釵》的小生李益與自己最相似,因為大家都是書生,很斯文,但書生總是忍不了笑,逗得其他女生十分高興。(潘思穎攝)

「龍耳聾人粵劇團」的成員背景多元,有聽障大學生,亦有嚴重聽障人士。其中一個男生陳俊榮(Andy),亦是全個聾人粵劇化妝班唯一的男生,他化妝卻化得最久,整晚都咧着嘴笑。攝影師替他拍照時,更徑自拿起道具--幾張白紙捲起來裝作古書,好一個文藝書生。他最愛的角色就是《紫釵記之拾釵》的小生李益,覺得跟自己的性格相似,斯文、有書卷味,他透過手語翻譯員告訴記者,他很愛讀書,尤其是英文書。

記者好奇,愛看英文書竟然玩粵劇?也喜歡中文吧?

「不喜歡中文啊!粵劇白話很難搞!」因為粵劇的中文難以理解,也無法聽到唱歌與對白,即使從小鍾愛粵劇,Andy始終無法明白戲台上的故事內容。

「我嫲嫲做粵劇的,爸媽在家都會聽粵劇,所以我從幼稚園開始就聽粵劇。」弱聽的Andy雖然小時候已在家裏聽粵劇,又會跟隨爸媽到戲棚看粵劇,卻只能一直看着光與影,感受由鑼鼓震盪傳到胸口的聲波:「粵劇的戲服啊、化妝啊、燈光都很漂亮,但是不明白唱歌的內容,爸媽嘗試翻譯,會明白多點,令我對粵劇有感覺,但直到現在粵劇老師用手語解釋故事,才真正深入明白故事內容。」

由上妝到完成,足足花了近3小時。(潘思穎攝)

聾人觀眾都要懂 男兵婢女做手語

即使理解到劇本,但聾人聽不見粵劇鑼鼓木魚的伴奏,如何隨着「篤撐篤撐」聲表演呢?

「龍耳聾人粵劇團」負責人兼手語主任黃惠蘭解釋,義工會向台上的演員打手語,讓他們知道劇情進度,演員就會做出相應的身段動作。

「另外,跟傳統粵劇不同的是,聾人粵劇一定會有男兵女婢站在台上,即使像《帝女花之香夭》的駙馬喊了一聲『下退』,婢女也不能退,因為他們要在台上做手語,讓台下的聾人知道故事內容。」

黃惠蘭續說,粵劇手語化從來沒有人做過,他們是全世界第一個聾人粵劇劇。她無意間發現很多學生都喜愛粵劇,鑼鼓聲大,聾人可感受到嘭嘭聲,但始終無辦法好好欣賞。於是,找來了會手語的粵劇老師,組成了全港首隊聽障人士粵劇團 ─ 「龍耳聾人粵劇團」,除了打破外界對聽障人士的成見外,更一償不少聽障人士心願:學習粵劇,令他們感受當中帶來的平等和歡樂。

他們接受了一年粵劇培訓,演出期間會播放粵曲,演員則以手語的獨特肢體、表情、做手設計,重新編排《帝女花》、《鳳閣恩仇未了情》等家傳戶曉的粵劇。龍耳的義工們先將劇目意譯,改編成容易理解的內容,再轉化成手語版。成立了聾人粵劇團至今兩年,他們曾到過老人院表演,透過粵劇實現傷健共融。

聾人粵劇團未來會繼續將主流粵劇故事翻譯成成為手語版本,以及出版手語粵劇光碟,讓更多人能接觸手語粵劇,體現聾健共融。(潘思穎攝)

發起網上眾籌 希望世人知道聽障人士也可演粵劇

劇團最近發起網上眾籌,目標是8月15日前籌到7萬元,用以成立手語粵劇工作坊及舉辦聾人粵劇社區公開演出。Andy更在親朋好友間募捐,大家都說他最積極,因為他很想被看見。

問Andy有什麼目標,他仍舊笑得眼睛都彎起來,邊笑邊打出手語:「我希望有一天聾人可以踏上舞台,令全世界知道,聾人都可以做粵劇。」

儘管我無法從語氣分辨其心情,但他的眼神,透現出堅定。

「龍耳聾人粵劇團」眾籌網頁請按此

「龍耳」的成立始於一位高材生的自殺。聽障人士李菁大學畢業後,在工作上處處碰壁,最後選擇在高樓跳下來,結束26年的年輕生命。 家人因感念她的經歷,與一班熱心義工遂成立了「龍耳」,致力建設聾健共融社會,讓聽障人士不再孤單。(網上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