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貓‧家在哪?】嶺南地的小虎 仍受飢餓疾病威脅

撰文:溫釗榆
出版:更新:

遠在屯門虎地的嶺南貓,和衙前圍村的流浪貓是命運共同體,都曾受重建政策影響。九十年代,港英政府欲為興建香港第三所大學(即現在的香港科技大學)覓地,原本考慮於屯門虎地建校舍,後因科大着重科研,需要更大面積的土地,因而改址清水灣,虎地則由原於港島司徒拔道的嶺南學院(現為嶺南大學)接收。在整個計劃中,虎地村的村民乃至社區動物,從未擁有過主導權,和衙前圍貓一樣,是弱勢的一方。
結果,這些被遺棄的家貓,和村裏出沒的流浪貓,一併跑進高牆包圍的大學校舍。學校管理層的默允,愛貓師生的餵飼,無心插柳之下,形成獨有的棲息地。牠們還獲得一個社區身分,名字叫「嶺南貓」。
攝影:吳鍾坤、龔慧、陳焯輝、黃寶瑩、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嶺南貓的處境有別於衙前圍村的流浪貓,得到師生寵愛,甚至愛貓成癡,為牠們設立社團和關注組,恆常更新萌態和資訊。然而,嶺南貓與人雖有互動,卻不屬於任何人,總是慵懶地趴臥在假山上,或屁股扭扭搖首擺尾地穿插於師生匆忙的腳步中。

嶺南貓無視學生匆忙腳步,休閒地躺臥休息,是嶺南校園常見的風景。

活在天堂口  生無憂患?

相比起街頭巷尾的流浪貓,嶺南貓的條件無疑是較好的,但飢餓和疾病仍然是兩大生存隱憂。

嶺南貓差不多一半患有貓愛滋,有些來到嶺南時已經帶病,有些是和愛滋貓打鬥而受感染。轉季時天氣驟變,貓科上呼吸道疾病的情況也常見。除此之外,貓咪間經常因打鬥出現骨折和損傷。

嶺南貓長年累月發展出獨特的生態圈,貓社會中有幫派、輩分先後之分。即使校園貓食充裕,不少弱貓因勢孤力弱,不敢進入幫派領土進食,因此也要捱餓。也有人一片好心,但放下人食的食物,零食和熟食都有:腸仔、肉丸、甚至豬手!即便餵對了貓食,不熟悉嶺南貓病情的話,也可能出現反效果。例如餵愛滋貓時要特別小心,貓兜會和其他貓分開使用,否則感染的機率便會增加。轉季時天氣驟變,貓科上呼吸道疾病也很容易因共用食具而傳染。

貓食兜散布在校園角落,長年習慣下來,貓和人都培養出默契。

近年,甚至有人特意把貓遺棄到嶺南校園,以為藉此可以逃避責任,結果有小貓被丟到馬路邊、水塘邊,而且不是零星個案。嶺南貓關注組認為:「不少人以為貓在這裏環境很好,生活無憂無慮,實情並不是這樣。牠們沒有固定的家,缺乏細心的照料。天氣稍差,打風落雨或嚴寒日子,牠們都得在室外露宿,有很多安全隱憂。」曾經有懷孕的貓咪在嶺南校園內的坑渠裏餵哺小貓,但突然橫風橫雨,把一隻貓咪沖走了。

水坑是嶺南貓其中一個遊樂場,內裏像一個黑洞,貓從一頭進入,轉眼從老遠的另一頭出去。
嶺南貓關注組定期點數貓數量和紀錄貓群的分佈。

與人關係  似近還遠

台灣作家劉克襄曾是嶺南大學的駐校作家,他對於嶺南貓的生態情有獨鍾,更以田野考察的方式,仔細觀察貓群,最近更加集結成《虎地貓》一書。對於這個特別的生態圈,他找到準確的定義:「我視牠們為都市化的野生動物,跟自然仍有一段距離,回不到那原本的社會。牠們繼續和人保持一緊密的連結,但某一程度有疏離了。」

台灣作家劉克襄在嶺大擔任駐校作家,寫下《虎地貓》一書。書中提到其中兩隻貓:黑斑和兩點都是貓群中的弱勢,遇見人或貓都會馬上閃避。(釗釗插畫)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