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唔要螢光棒】黑掹掹逛街街 中秋好玩DIY

撰文:林綺琪 韓潔瑤
出版:更新:

螢光棒,連年為最熱門的中秋玩物,因為價錢便宜可塑性高,做成天使翅膀、七彩球、頸鍊、皇冠,小孩穿戴追逐,非常可愛;殊不知,剎那光輝原是毒液和千年垃圾來成就,地球承擔永久的傷害。數年前,環保人士組成「結束一桶專棄」嘗試回收螢光棒,揭露毒相,此後每逢中秋都發起「我唔再玩螢光棒」行動,今年更獲立法會地區票王朱凱迪和政界名人高調響應。
將唾手可得的螢光棒剔除,你會發現,許多玩意趣事自然回歸:一雙手能將膠樽、廢紙拼砌,趣致兔仔、小飛機燈籠活現眼前;追月移動,一雙眼會發現跟平日不同景致的街巷;或者,跟身邊的他和她,清風明月聊聊天,已是賞心至極。

港人喜歡將螢光棒製作成足球,或天使翅膀等裝飾。(路透社)

割開舊膠樽,在膠樽外層塗上色彩、貼上廢紙、紙皮,稍加裝飾,變成栩栩如生的兔仔和結構仔細的飛機燈籠。自言「藝術天份麻麻」的朱漢強,和妻子、家傭及一對子女動手做燈籠,大家玩得不亦樂乎。他一家從不買電子燈籠,不想製造電子廢物之餘,也覺得傳統紙燈籠更有氣氛。

往年中秋夜,住在美孚的他,都會與妻兒到屋苑平台玩燈籠。看着10歲的兒子和8歲的女兒,他回想起自己同樣年幼時,慣用碌柚皮、牛奶罐,切開加工,自製燈籠。如今材料不同,但同樣是廢物利用。兩代人,可算是手藝傳承。

愈黑愈好玩

詩人北島在外漂泊二十多年,重回他成長的北京時大吃了一驚,發現北京在日光燈下無晝無夜,受害最深的還是孩子,「他們無處躲藏,失去想像的空間。」現職綠惜地球環境倡議總監的朱漢強,在香港一直為阻止光污染而努力。今年他特別在中秋前的周末,和長輩、子女及友人家庭一同到西貢宿營,求的是一個真正的黑夜去慶中秋。只可惜天公不造美,因為下雨,賞月、玩燈籠不成事。不過三代人在營舍內玩紙牌,共聚天倫同樣快樂。

朱漢強的一對子女利用家中的舊膠樽、廢紙等自製中秋燈籠。(受訪者提供圖片)

真.黑夜,才能令空中繁星皓月更明亮。要在香港這片不眠的土地上,找一個低光害的地方賞月很難。羅雅寧住在中環堅道四十多年,成為中西區關注組的要員。藉着中秋時節,她多了一個晚上閒逛巷弄的理由。太平山街、卜公花園一帶是她心水賞月地點,因為該地段較少高樓大廈,橫街小巷也多,是有情調的老區。年幼時,她常去附近的球場打籃球,球場關燈後,那一帶的光害更少,看到的月亮更光。

愈有人氣愈有feel

人到中年,羅雅寧已不玩燈籠,也不在意月亮是否大又圓。「我覺得中秋應該要同家人過。」她的中秋節毋須燈籠,更從不玩螢光棒,能夠與丈夫、子女散散步、賞賞月,已是中秋節的意義,尤其近年一對子女分別到了法國、美國留學,令她感受更深,所以,今年她將到美國與女兒共度中秋。

卜公花園一帶寧靜,附近有不少橫街小巷,賞月夠氣氛。(江智騫攝)

推廣「咪玩螢光棒」的Celia是「結束一桶專棄」的核心成員,從小到大都會到維園賞月過節。今年中秋有颱風威脅,活動可能要取消,但她認為,中秋節最重要的只是「人與人一齊」,月亮是明是暗並不是最重要。
                 
對於年輕一代來說,家人是食飯做節,慶節重頭會與大班朋友眾樂樂。就讀浸會大學三年級的洛瑋自小在馬鞍山長大,中秋節總會與幾個朋友相約到樓下的公園玩蠟燭;螢光棒也有玩過,「會整成一個波來踢」,但近年已沒玩了。過去兩年他住在大學宿舍,中秋節例必與宿友度過。賞月地點是寧靜、少光害的九龍仔公園「格仔山」,一大班宿友二三十人,在山上賞月、玩蠟燭,「更加有fe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