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歲女童迷上銀幣 兩婆孫孖住上義務「數銀仔」

撰文:陳芷慧
出版:更新:

下午三時半,一位外婆攜着剛放學的10歲孫女Nicole,來到UNICEF的辦公室做義工「數銀仔」,為UNICEF與國泰航空的「零錢布施」計劃做義工,為旅客捐獻的外地零錢分門別類。 Nicole束起衣袖,一副認真的樣子,拆開一封又一封的捐獻袋,才半秒,就能把埃及、南非、瑞士、歐羅等不同外幣,分門別類放在相對的鐵盒中。
如此厲害,原來她自小愛收藏錢幣,還找到一份與興趣相關的義工,學以致用,更鼓勵外婆一同做義工,兩婆孫,拍住上!
攝影:陳芷慧

外婆原本一心送孫女到unicef做義工,後來也一同參與,為孫女做好榜樣。

自小收藏銀幣 母親鼓勵參加義工

看着Nicole把銀幣分類的情景,腦中浮現出《賭俠》中的周星馳,摸一摸就知道是哪個國家的外幣,動作之快,就連記者鏡頭也難以捕捉。說法或許有點誇大,但Nicole對銀幣的認識,遠勝在場每一位哥哥姐姐。Nicole媽媽Eva說,女兒自小對銀幣情有獨鍾,「朋友說其兒子曾在UNICEF的『零錢布施』計劃中做義工,其實都係分銀仔,第一時間我就想起讓Nicole參加,迎合她的興趣吖嘛!」

飛機上收集好「零錢布施」的信封後,就會送來unicef在香港的辦公室,由義工把錢幣分類。
Nicole一拆開信封,過目即能分辨是哪幾種貨幣,動作之快,記者鏡頭難以捕捉。

Nicole翻開她的收藏簿,一頁又一頁的銀幣,世界各地分門別類,寫上銀幣的年份和價值,年份最久遠的就畫上星星,打一個記號。Nicole對久遠的年份有一種迷思,尤其是比媽媽、婆婆的歲數還要大的年份,她更加愛不釋手。一個2006年千禧的小孩,永遠無法想像90年代、70年代,甚至40年代,是一個怎樣的世界。這些銀幣,藏着一個時代,落在小女孩Nicole的手中,像一顆星的傳奇。

媽媽:「她經常提起那個澳洲青銅色的錢幣,是她最喜歡。」Nicole把她放在手心,「是,我最喜歡。因為她是我收藏之中最老的銀幣,1948年。」從前的澳幣,大而滾圓,印上可愛的袋鼠,小朋友拿在手中,猶如拿着迪士尼樂園的金幣。Nicole又取出一個「與自己同年」的澳幣,大惑不解,說:「唔知點解,現在的澳幣,沒有袋鼠,而是一個冇著衫的男人。」那是澳洲的原住民。

從各國銀幣 學通識、歷史

婆孫回家後,都會說說當天二人的表現,外婆說孫女有時候看到有趣的錢幣,總是愛不釋手,動作慢吞吞,如這張瑞士的紙幣。
記者問Nicole知道頭像是誰?她說:「毛澤東。好似搞republic(共產)的。」

銀幣上的一字一物,她都當成摩斯密碼般去解讀,媽媽:「我們都鼓勵她去了解銀幣背後一些政治和經濟的概念。」記者指着人民幣,考考她:「你知道這頭像是誰嗎?」她說:「呢個係毛澤東吖嘛,好似搞republic(共產)。」;她又指着巴基斯坦的紙幣,說:「這來自Pakistan,我只知道有一個名叫馬拉拉的女仔攞咗諾貝爾和平獎。」這位就讀聖保羅男女小學的學生,經常JM tone,因為收藏錢幣,認識世界各地,很多國家奇奇怪怪難讀的地名,她都說得很標準:「這是United Arab Emirates、Istanbul,那是Pakistan、Israel……」她說:「有時候,我會忘記一些地方,但看到coins,又讓我記起來。」

Nicole踏足的地方不多,大部份銀幣都是媽媽在外地用剩的,婆婆說:「其實冇人理佢。媽咪返到嚟,求其擺低咗啲錢,佢自己收埋咗去,發掘咗呢個興趣。」原本,她只是把錢幣放在自己的「寶箱」中,「後來我鼓勵她將其分門別類,寫上年份面值等等,這才有意義。」媽媽說。Nicole:「日元最令我苦惱,幣上寫上「明治」、「平成」,不知什麼東東,得要網上翻查其年份。」

經常「數銀仔」,自然「數口精」。記者提議用100元,買她一個面值1仙的港幣。她毫不思索,耍手婉拒,「吓……我覺得我都唔會賣。因為我都唔係好知係咩價值。呢啲純粹係儲吓囉。但係,如果你係想keep嘅話,你賣咗去,咁就冇咗㗎喇。」

帶著問題做義工  「我可以點出力?」  

這是Nicole的銀幣收藏簿,列明每塊銀幣的地方、年份和面值,何其認真。

記者著她呼籲同學仔參與義工,她收起千奇百趣的表情,老正起來:「UNICEF是幫助一些貧窮地方,冇教育,冇水,餓死嘅小朋友。零錢布施其實只係分銀仔,既可以幫到小朋友,又可以識多啲嘢。又好玩,砌吓錢㗎咋!」

Eva經常攜着Nicole做義工,探訪老人院、賣旗等等,讓她明白做義工是什麼一回事。Eva:「當我跟她說『零錢布施』義工計劃時,她第一個問題是:『點解唔畀銀行?揾人做咪得囉?』」Eva就解釋,「送往銀行之前,需要有人將錢幣分門別類,就像你平日做的一樣啊!所以,要有人做這個工作啊!」,Nicole那時恍然大悟:「哦,即是我去做嘢,但唔收錢,啲人工就當係我捐錢?」這就是小朋友對做義工的理解。媽媽說:「是啊!」

Eva說讓女兒參加這個義工計劃,最大的轉變就是Nicole蛻變成一個會成熟思考的「問題少女」,「即使她看到別人賣旗,她都會問:『這是什麼機構?這機構是做什麼的?幫什麼人?』她做其他機構的義工,亦會問:『她可以在什麼地方出分力?』」她需要清楚自己的角色。

外婆跟孫女做義工 是身教

Nicole母親曾在航空公司工作,回家後總把外幣「亂放」,Nicole公把她收藏起來。
右手手心上的是她收藏中的最愛,是1948年澳洲的青銅色銀幣,印有袋鼠。她說,現在的澳幣都變成「冇著衫嘅男人」。

外婆,原本只是接送Nicole放學,在UNICEF 辦公室等待孫女做義工,「後來,看見工作只是將銀幣分門別類,與其等孫女,不如我都做埋一份,也希望身教,做一個好榜樣,讓她學會助人為快樂之本。」由起初只是把銀幣按面值分類,今天升級,外婆學習把不同外幣按地方分類。外婆架着老花眼鏡,眯起眼,細看銀幣上蚊型的字,把銀幣遞到孫女的眼前,問:「這個銀幣是南非嗎?」孫女側頭斜視,唸着:「South Africa,係,南非。叻喎,婆婆!」她裝着一副小導師的模樣,外婆也司空見慣。

媽媽:「第一次做義工回來,她就喊累。」Nicole:「媽咪,好用神㗎,要慢慢睇,睇清楚,錯咗就好麻煩。原來同屋企收藏做分類真係一樣。」媽媽笑言:「疊吓錢,講到好有挑戰性咁。」;婆婆不忘補上:「她是累,不過她是好開心的。」一做,就三年。

她說日元總令她頭痕,什麼平成、明治等等,要網上翻查,才知其年份。

兩婆孫,每逢周二到UNICEF做義工回來後,就「雞啄唔斷」說過不休,媽媽:「阿婆成日話佢,有時見到啲錢好得意,就慢慢捽,慢慢睇啊!」婆孫同住,感情向來要好,但媽媽說:「但她們現在做同等的事,關係是同等,又是不一樣。」

兩婆孫感情是否更親近?外婆不好意思地回答:「係掛!」然後,Nicole斜睨着外婆,古靈精怪,又黏住外婆,婆婆:「多咗啲話題囉!我𠵱家唔講故事,會講新聞佢知,話佢知有啲地方小朋友會被逼婚,冇嘢食,要佢知道自己好幸福。」Nicole噘噘嘴,向外婆扮個鬼臉,「佢啲故事講晒喇!」而銀幣,卻是她倆故事的續集。

說起銀幣,她的表情何其豐富。
媽媽說,兩婆孫一起做義工,一起做同等的事,關係變得同等,更是親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