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語言交換初創平台 助敘利亞難民自力更生

撰文:方心惠
出版:更新:

美國一創企早前設立平台,以促進敍利亞難民和學習阿拉伯語的學生之間的語言交換,學生可練習使用新語言,難民亦能從中賺取收入,一舉兩得。

阿拉伯語分有現代標準阿拉伯語(modern standard Arabic)和書面阿拉伯語(formal standard Arabic),現時主要使用的是現代標準阿拉伯語。(官網圖片)

黎巴嫩現有逾110萬敘利亞難民,佔當地人口4分1,他們要麼失業,要麼在工作時飽受剝削,才可賺取微薄收入。他們的生活狀況確是值得關注,但與其徒對他們施與同情,倒不如教他們捉魚。美國初創NaTakallam的創辦人就想到,其實他們全都可以成為我們的老師 —— 教導阿拉伯語。

美國創企NaTakallam(阿拉伯語,意思為「我們談談」)為一網上語言學習平台,旨於配對敘利亞難民和學習阿拉伯語的外國學生,以促進彼此的語言交換。學生能藉Skype與語言導師對話,每小時收費約15美元,在練習新語言時,亦可助難民賺取生計,一舉兩得。

 

儘管部分語言導師具私人補習經驗,但他們的正職是否為教師並不重要,只要是由敘利亞的難民即有資格擔任。有學生指,導師不單會協助他們學習語言,亦會跟他討論政治、宗教、生活和家庭,讓他明白即使彼此生活環境不同,但思維其實亦很類近,此實為學習之外的得著。NaTakallam的3位創辦人均畢業於紐約市哥倫比亞大學,並曾駐足中東一帶,他們認為在媒體的渲染下,當地難民均變成流離失所孤苦無依的一群,而在戰亂前所具備的技能和知識卻被世人遺忘,但本質上,他們跟一般人無異。

阿拉伯語被稱為是全球最難學懂的語言之一,NaTakallam創辦人就想到以「語言交換」模式協助學生學習。(官網圖片)

企業現除受資金限制外,目前最大問題源於黎巴嫩供電不穩,令師生雙方對話隨時斷線。然而,此問題自上世紀70至90年代內戰時期起一直存在,因此他們暫時亦無法改善狀況。還好企業在成立已逾半年間,現已有逾25名難民擔任語言導師,並有意繼續擴充。創辦人強調,導師與學生交談時,不僅可得到金錢作回報,更可藉工作而找到生活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