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遺忘的評級?】香港開埠僅存第一代唐樓 市建局擬僅保留外牆

撰文:陳銘智
出版:更新:

一年前,中西區關注組在中環閣麟街發現背靠背唐樓的磚牆遺跡,經過整年調查,遺跡仍然未獲古諮會評級。沒想到,同年代但完整的建築物隱藏在附近。位於威靈頓街與嘉咸街交界威靈頓街120號唐樓「永和號」,是間有70年歷史的海味店,前舖後居,於2009年因市建局重建該區而結業,市建局計劃僅保留兩面外牆。民間保育建築師徐聖傑(Jack)偶然發現這幢不簡單的唐樓,追蹤其前世今生後撰寫報告,向發展局、古諮會、古蹟辦提交。他說,這是僅存完好無缺的第一代唐樓,但該唐樓至今未獲評級。

根據香港建築法例的演變過程,香港開埠第一代的唐樓特色是沒有後巷,建築物相互緊靠,導致1894年鼠疫爆發後,殖民政府以衛生理由禁止興建背靠背的唐樓,自1903落實建築法修例起,背靠背的唐樓淡出歷史舞台。

走到嘉咸市集購物的人,很容易便會發現這幢殘殘舊舊的唐樓,內心或者會疑問這唐樓的來頭,其實它屹立在中環已經有130年,空置之前是永和號海味店,這店也開業70年,歷史悠久。(陳銘智攝)

鼠疫舊照鑑定唐樓年份 

徐聖傑的背囊能隨時翻出一疊史料和舊照片,近日更完成並發佈他對永和號的研究報告,被關心本地舊建築的網民瘋傳。

曾於香港中文大學修讀文物建築保育碩士的徐聖傑,現在投身本地保育建築行業,一直留意本地不同歷史建築。他與永和號的緣,始於永和號對面的樓上咖啡店。住在中環的他有次光顧咖啡店,看到窗外有一幢明顯具備戰前唐樓特色的建築物,於是開始調查。

這張鼠疫爆發時,衛生督導員視察中環嘉咸街的相片,收藏在美國國會圖書館,曾被南華早報引用,是徐聖傑確認永和號唐樓年份的重要證據。那條縱向街道是嘉咸街,而白衣衛生督導員聚集之處是嘉咸街與威靈頓街交界,他們左上方的唐樓掛有牌匾,上書「鎮南」金銀器店,也就是永和號的前身。(圖片由徐聖傑提供)

從街坊口中聽來的永和號,大多只是一間歷史悠久的海味店。他到土地註冊處查看該塊地段的業權紀錄,發現這幢唐樓位處的地段,在1840年至1870年間,有多名業主轉手,其中便有連卡佛創辦人Thomas Ash Lane 和 Ninian Crawford。直到1878年中環大火,該地段重建一座唐樓,便是永和號前身,唐樓被華人業主購入並放租,其中一間名叫「鎮南」金銀器店,意外地被攝於一張鼠疫爆發時,衛生督導員巡視嘉咸街的歷史照片,正是相片左上角的唐樓。

「所以,幾可斷定唐樓早於鼠疫前便已存在,它是香港現存僅有的完整第一代背靠背、無後巷的唐樓,幸運地保留至今。」徐聖傑展示幾張舊照片,並說在閣麟街發現的另一背靠背唐樓的遺跡,則只餘下磚牆。

現時永和號唐樓的大閘上仍清晰刻有「永和海味雜貨」的字樣,但是自2009年結業後,人去樓空,大閘前變成垃圾堆,堆滿大袋垃圾,甚至床褥,地面有積水,看上去很是骯髒。(陳銘智攝)

報告心血獲發展局回應「收到」

這幢樓高三層的完整舊唐樓由於被市建局劃入重建範圍,將會「得返埲牆」。市建局發言人回覆記者查詢時表示,參考過包括區議會在內等公眾人士意見,即使永和號未獲任何歷史建築評級,仍主動提出保留面向威靈頓街及嘉咸街的兩面外牆。

徐聖傑的報告由9月撰寫,10月1日完成,隨即提交給市建局、古蹟辦、發展局和古諮會,他苦笑:「暫時只有發展局回覆,話收到。」

唐樓冇評級 望公開報告讓市民了解

古蹟辦在2005年起,選取1444幢歷史建築物,由專家小組評估,並向古物諮詢委員會提交擬定評級,供委員會考慮及審議。截至2015年,全港有451幢建築物被確定為三級歷史建築。指引並列明,只要具備75樓齡或以上,可評為三級歷史建築。不過,徐聖傑質疑,多年來永和號竟然「逃得出」古蹟辦法眼,會否與它正正位於市建局重建範圍內有關;他甚至曾向歷史學家、前古諮會委員高添強查詢,他同樣對永和號未獲任何評級感到訝異。

根據徐聖傑研究,原來中環現存不到10幢的唐樓,真正「買少見少」,但近來古諮會不為閣麟街唐樓遺跡評級,保留永和號似乎有一定難度。(圖片由徐聖傑提供)

12月8日的古諮會會議,同為第一代唐樓的閣麟街磚牆遺跡,不獲評級,即使建築更為完整,徐聖傑同樣不感樂觀,認為即使將永和號送去評級,也可能被古蹟辦及古諮會以各種原因拒絕,「暫時我想將報告公開,要讓更多市民知道唐樓歷史,凝聚保育民意。」

他覺得政府偏好特定的歷史建築,往往因為舊唐樓外貌不夠美觀,貌似沒有歷史份量,加上私人業權,而輕輕放過保育舊唐樓。「但是,唐樓也是百多年來,聚集了本地人生活的種種痕跡及見證的地方啊。」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