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餵哺】哺乳發展史:元朝已經有奶粉 蒙古西征都靠佢?

撰文:梁雪怡
出版:更新:

去年12月,有的士司機上載乘客餵哺母乳的相片到Facebook,最後該名司機被捕,但亦有網民指乘客「唔圍條餵奶巾,自己攞嚟衰」;到底21世紀的香港如何看待女性身體?
「妳的身體就是戰場。」(Your body is a battleground)這是女性主義藝術家芭芭拉·克魯格(Barbara Kruger)於1989年一幅印在女性頭像的招貼畫上的宣傳語,後來成了女性主義最著名的口號之一。身體不只是單純的肉軀,更是論述與權力拉扯的戰場。女性的乳房在各個時代被賦予不同意義。譬如基督教文明誕生後,女性最重要的角色是母親;文藝復興時期,裸體的女性成為藝術主題,但若女性的乳房巨大下垂,卻又招人嘲笑。直到1960年代女性解放運動焚燒胸罩事件,開始讓她們思考乳房的真正意義。
攝影:黃寶瑩、龔慧
影像協作:曾梓洋
(此為系列報導之一)

史前的邁諾斯文明盤蛇女神,乳房渾圓巨大,緊身衣把裸露的乳房撐得像「木蘭飛彈」。 基督教文明誕生後,反而強調聖母乳子的性靈滋養,避免感官挑逗。(Getty Images)

聽長輩憶述從前他們如何「湊細路」,那時在街上餵母乳也像我們吃飯般尋常不過。到底我們是從何時開始由吃母乳,變成吃奶粉?視母乳為不文明或次一等的選擇?

在沒有奶粉之前,母乳餵養一直是哺乳動物延續生命的唯一營養源。由猶太先哲口頭傳述彙集編纂而成的《猶太人法典》有此規定:新生兒必須哺乳24個月,不得提前斷奶;以及不同意以牛奶或羊奶等人工哺乳方式來哺育嬰兒。英國人曾經用羊奶餵養嬰兒,甚至讓嬰兒直接吸吮羊的乳頭。後來,愈來愈多人飼養牛,英國人便開始用牛奶取代羊奶,但很多嬰兒活不過一歲。儘管牛奶裏鈣的含量非常高,但這種鈣對佝僂病無濟於事,因為這些孩子真正缺少的是維生素。記者曾就此說法查詢香港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高永文,他亦指初生嬰兒抵抗力低,大約2歲至3歲時才較成熟,母乳內的抗體、活細胞等,剛好可以填補這些不足,減少患上糖尿病、肥胖症、腹瀉、中耳炎以及肺炎的機會。

有奶便是娘?代哺與親自餵哺的抉擇

根據德國學者卡爾格.德克爾(Bernt Karger-Decker)著的《醫藥文化史》記錄,自古希臘以來,人類在母乳餵養上已爭議不斷。古希臘貴族認為產後初乳有腥臭味,未必適合高貴的貴族後裔,於是流行僱用乳娘。到文藝復興時期,上流社會的婦女亦不願自己哺乳,因此亦聘用乳娘代哺;1700年僅有半數的英國婦女餵哺自己的孩子。為此,醫生、教士、傳道者、衞道士紛紛抨擊奶媽風潮,主張母乳餵養是母親天職。

到17世紀的荷蘭共和時期,餵母乳被視為公民責任,貢獻國家。1788年,一群法國有錢的婦女成立「媽媽慈善機構」,受惠者的條件是必須親自哺乳。

至18世紀時,法國哲學家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最著名的小說《愛彌兒:論教育》通過描寫女主角蘇菲(Sophie),確立理想母親的形象,描述蘇菲淌着乳汁的胸部,是她美德的證明,但他亦如此寫道:「男人依靠女人的程度,比女人依靠我們的程度低……她們依賴我們對她們的讚美,依賴我們對她們魅力和美德的肯定。」從盧梭的描述,反映父權文化中,女性通過哺乳獲得男性肯定。

1936年美國「大蕭條」標誌性經典相片。在經濟不景下,Florence Owens Thompson續以母乳餵養孩子。(Getty Images)

奶粉VS母乳:替代品取代原品?

20世紀初,女性紛紛參與工作,奶粉成為代替母乳的良品。母乳固然歷史悠久,但奶粉其實也不遑多讓。根據意大利旅行家馬可.孛羅在遊記中的記述,中國元朝的蒙古騎兵曾隨身攜帶過一種奶粉食品,由蒙古大將慧元巧妙地將奶粉乾燥處理,成為蒙古軍隊出征歐洲的重要糧餉。不過,奶粉的大量生產及民用,還要等到20世紀發明了滾筒乾燥技術及噴霧乾燥技術。1950年代,美國首次生產出溶解性高的「即溶脫脂奶粉」,其後不斷改良其即溶程度,至19世紀後半葉,英國和美國各自有5項奶粉生產的專利技術。此後,專為滿足嬰兒營養的配方奶粉亦面世。人們為「母乳化奶粉」欣喜,並努力將母乳的營養成分加入並改良奶粉,如發現乳清蛋白能增強免疫力,且對嬰兒的腸胃負擔很少,便在奶粉中加入盡量接近母乳營養的乳清蛋白濃縮物,奶粉商亦隨之賺得巨額利潤。

1969年,英國一位伯爵的女兒Jane Rainey出席查理斯王子的授銜儀式時餵母乳。(Getty Images)

此後,就是母乳與「母乳化奶粉」之間的抗爭了:

1968 年  德力克傑理佛醫師以「商業性造成之營養不良」一詞,來描述商業性促銷行為對嬰兒健康之影響
1976 年  瑞士之法院警告雀巢改變行銷策略;翌年開始有聯合抵制雀巢的活動
1979 年  世界衛生組織及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呼籲制定國際性銷售守則
1981 年  世界衛生會議中以118對1票,通過國際母乳代用品銷售守則,只有美國投票反對
1986 年  世界衛生組織全體一致通過,禁止免費給醫院母乳代用品
1988 年 母乳代用品公司仍繼續免費提供樣品,民間愈來愈多抵制活動
1992 年  世界母乳餵養行動聯盟(WABA)舉辦第一個國際母乳哺餵週
1995 年  WABA與婦女運動結合,於國際母乳哺餵週推出母乳哺餵增強婦女的權利
1969年,一位美國母親在野餐時餵奶。(Getty Images)

從國際到本土:香港的「母親戰爭」

香港在1970年代,醫院的婦產科病房已提供由奶粉商供應的免費奶粉,護士也會鼓勵母親們餵奶粉。因為奶粉能清楚知道寶寶吃了多少安士的奶,清楚說明營養價值;又認為嬰兒吃奶粉會飽肚一點、較少哭,使奶粉成為進步以及可靠的象徵。而1970、1980年代經濟起飛,吸引大批婦女外出工作,奶粉在某程度上,亦解放了婦女的勞動力。

不過,當世界衞生組織及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於1991年發起全球愛嬰運動,又有世界性的國際母乳哺餵周,西方國家以至香港,就開始轉向宣傳餵哺母乳的好處。根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資料,母乳的成分會隨着嬰兒進入不同成長階段而改變:分娩後幾天內分泌的乳汁叫「初乳」,是嬰兒的第一道疫苗。「初乳」含有豐富的免疫保護物質,包括大量抗體、活細胞,能保護新生兒受感染,及保護嬰兒的黏膜,減低患敏感症的風險。整個授乳期中,即使已超過六個月,母乳都含有這些免疫成分、成長因子、荷爾蒙、酵素等等,而這些成份並不存在於配方奶之中。

經過倡議組織多番爭取,公立醫院在2010年才開始遵照《國際母乳代用品銷售守則》,不讓母親在醫院取得免費奶粉。然而,因為數十年來,大家都吃慣奶粉,即使有媽媽堅持餵母乳,婦產科護士仍然動不動便會提議「補奶粉」。記者出席母乳餵哺朋輩支援計劃「母愛蜜語」的分享會時,有媽媽憶述寶寶初生時血糖太低,護士建議補奶粉,媽媽拒絕後,護士卻表示:「唔補都得,咪日日拮腳趾驗密啲囉。」

哺乳從古至今,引發了一場又一場「母親戰爭」(mommy wars),代哺與配方奶粉成為道德爭論--哺乳方式應採用「埋身餵」,還是用奶樽餵食?又,到底哺乳是解放女性,還是成為約束婦女自由的桎梏?

有人認為社會主張餵母乳是母親天職,是間接貶低選擇奶粉的媽媽,這種眼光同樣成為女性的枷鎖,即如盧梭的《愛彌兒:論教育》中,強調母親的美德從哺乳而來。在餵哺的過程中,乳房不是「聖母化」,便是「去性化」,「好媽媽」變得不再性感,媽媽與性慾幾近分割。

2016年8月,民間公益組織「辣媽聯盟研習社」在西安曲江一商場舉辦「因為愛 所以哺乳」的快閃活動,吸引不少人圍觀。 (視覺中國)

台灣立法規定 每日一小時哺乳時間

不過,亦有部分社會學家、女性主義者如潘柏頓(Jennifer L. Pemberton)、夏士曼(Bernice L. Hausman)等認為哺乳是男女之間最為顯著的差異,女性可決定何時餵、怎樣餵,這個特殊經驗亦可解放女性。潘柏頓認為:「餵哺母乳可以解放女性,讓女性能強調性別差異,以消除由父權文化與資本主義的約束。女性能掌管自己的身體、挑戰醫學權力、反抗乳房被性慾化(sexualization),也是一種解決。」

說到底,餵母乳還是餵奶粉都應該由女性自行決定,沒有任何壓力才是解放;而為選擇餵母乳的媽媽提供適當的設備,便是對女性最基本的尊重。近年,衞生署雖然推出了《母乳餵哺政策》,說明衞生署支援母乳餵哺的措施,但香港母乳育嬰協會主席鄧妙智認為政府的指引並沒有約束力,僱主未必會跟隨。香港的反歧視條例中的《家庭崗位歧視條例》,並沒有直接表明歧視媽媽公眾哺乳的行為屬違法。

反觀台灣已立法規定子女未滿一歲,而又需要哺乳的員工,每日可享兩次、每次半小時的哺乳休息時間。鄧妙智認為政府有責任讓僱主明白為需要哺乳的母親提供支援是僱主的責任。立法會議員郭偉強去年在立法會提出有婦女反映工作環境的母乳政策並不友善,使她們不便照顧嬰兒。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高永文回應,衞生署已於2015年向超過450間非政府機構及私營企業發信,鼓勵他們提供「母乳餵哺友善場所」。香港女社工協會副主席羅懿明則表示,政府近年雖積極提倡媽媽餵哺母乳,但實際上並無相關政策或提出限期,要政府機構、公共服務機構,以及私營機構加設餵哺室或獨立空間,令不少港媽無處餵哺。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