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年到】最辛苦的拜年 三百年的客家開年習俗

撰文:袁智仁
出版:更新:

新年喜氣洋洋,過百人從西貢孟公屋村遠道而來,來到馬鞍山的大水坑村。為三百年的救命之恩,二村張成兩家異姓兄弟的後人,每年初二,輪流互相拜年。拜年之其餘,一眾族人借機團聚,燒爆竹,嘗茶果,還有特別客家舞麒麟方式,共賀猴年。

孟公屋村來的村民,舞着麒麟來拜年。(潘思穎攝)

輪流拜年有段古︰

二條客家村的拜年傳統習俗源自康熙年間,孟公屋村成氏的商人成檳元外出經商遇劫,身首異處,妻子鄒氏和兒子國珍唯有投靠大水坑村的丈夫朋友張首興,答謝張的照料,鄒氏以身相許,嫁入張門。張首興為免朋友絶後,兒子國珍回復成姓。其後,成國珍在西貢創立孟公村,為報答恩惠,盂公村後人每年到大水坑村拜年,後來,轉為輪流拜年。

用手肘撐着身子,舞麒麟「鬥低」。(潘思穎攝)

一大清早,孟公屋村從祠堂出發,過百人帶着客家人的神獸麒麟和鑼鼓浩浩蕩蕩來到大水坑。兩村拜年的儀式是各村派一對麒麟從村口,互拜至祠堂,再入堂內參拜。沿途燒爆竹,滿地爆竹留下的紅色紙屑,更添新年的氣氛。村民拍掌,小孩爬在爸爸的肩膊上,爭看麒麟跳舞拜神。

 

300年的恩情銘記於心,反映在舞麒麟的特別方式。短短從5分鐘走入祠堂拜年的路程,在歡呼聲中,麒麟要走上半小時。雙方的「鬥低」,表示二村互相尊敬,無分高下。有時甚至用手肘貼在路上爬,過程太辛苦,短短5分鐘便需要換人。有的年紀較大,約50歲的村民不怕辛苦,舞麒麟添旺氣。此外,舞麒麟時,還有「麒麟接」的小動作,互碰頸、頭,代表相親相愛。

 

完成舞麒麟,師傅和村民在祠堂外的空地,分享客家茶果美食,時刻不忘族群身份。借此機會,二村村長互相用客家話引見,閒話家常,分享村內大小事務。一場拜年,令兩條相隔二區的村子,走在一起,是村民的「集體回憶」,團結族群。

在新界鄉村,仍會保留不同的風俗慶祝新年。(資料圖片)

麒麟僱傭兵

 

上年和今年拜年都在大水坑村舉行,為何不是輪流拜年呢?因為孟公屋村有完備的麒麟隊。

 

西貢孟公屋村的年輕人樂於參與傳統儀式,擁有10多人的麒麟隊。這隊孟公屋村麒麟僱傭兵,為村子打響名堂,常為其他村表演,廣結善緣。

 

舞麒麟是客家人獨特文化,入選本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單。麒麟造型特別,頭掛碌柚葉、有彎角,出自本港僅餘3位製麒麟師傅的巧手。牠們背後寫着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寄語今年生活更好。


 

過年孟公屋村村民遠道到大水坑村拜年,場面熱鬧。(潘思穎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