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廢設施?】太陽能街燈成效欠佳 大帽山保安:市民當冇燈用

撰文:林綺琪
出版:更新:

細心留意街頭巷尾,由大型基建到小型設施,城市從未停止建設。政府每年投放數以億計的金錢去發展各項公共設施,當中有多少可令市民真正受惠?記者將定期發掘城市角落不起眼的社區設施,跟進其用途及運作情況,反思建設背後的意義。
將可再生能源用到社區設施本來有助環保。不過若設施未能發揮應有效能,是環保還是更浪費?路政署於2006至2009年間,花費40萬元在新界鄉郊地區建設太陽能路燈,完成後方發現成效不佳。
汲取教訓後,路政署於2014年在市區再推行第二個太陽能路燈計劃。是次建設22支街燈造價500萬元,每支街燈平均成本升價十倍。運作雖稍有改善,惟兩年試驗期過去,署方承認路燈供電情況仍未如理想。

粉嶺公路其中一段路的隔音屏上,加設了吸光電池板(後方綠色隔音屏頂部),以支持公路旁單車徑的路燈發電。(林綺琪攝)

路政署將太陽能發電應用於公共照明系統上,始於2006年。署方於2006至2009年間,在屯門、荃灣及上水等鄉郊地區,安裝共17支太陽能路燈進行試驗,工程造價為40萬元,平均每支路燈成本2.3萬元。惟署方在路燈運作後,發現其成效欠佳:除了損壞率較高,署方亦指出在鄉郊地區建太陽能路燈,「樹本會阻擋陽光照射到電池板上」。另外,署方解釋由於路燈燈柱未能負荷太重的吸光電池板,電池板大小會有限制,供電效果及經濟效益亦不彰。

香港理工大學可再生能源研究室主任楊洪興教授解釋,由於一般路燈的耗電量較大,而耗電量較低的LED燈技術當時仍未普及,所以該大小的電池板所儲存的電量很快便會耗盡,無法支撐一整晚的運作。

大帽山太陽能燈失效 保安:行山友當呢度冇燈

署方表示,這批路燈仍在使用中,記者日前親身到計劃其中一個地點——大帽山觀景台視察,該處建了四支太陽能路燈。惟在觀景台一帶工作的保安員透露,他在該處工作了一年半,鮮見該批路燈亮燈,「行山人士都當呢度冇燈,會自己帶電筒或者頭燈。」他說過往一年半間,路燈亮燈次數「都有十次以上嘅」,但有時4支只會有1、2支運作,而且只有微弱光線。

據記者觀察,四支路燈的電池板沒有被樹木阻擋,但當日頗為大霧。不過保安員表示即使沒有霧的日子,路燈大多仍不會運作,附近亦沒有其他傳統路燈可照明。

而於2011年的北區區議會上,有區議員詢問在鄉郊地方安裝太陽能路燈的可能性,路政署當時回覆亦承認,在香港設太陽能路燈方面有數個「重大困難」。如空氣質素差令日照減弱、建築物多而密會遮擋吸光電池板等。署方當時又表示,如太陽能路燈需在夜間運作,便需配備儲存能源的電池,最後會產生電池廢料;且安裝吸收太陽能的配備設施,成本亦十分昂貴。

大帽山觀景台一帶有4支路燈,均為太陽能發電,圖為其中兩支,燈柱頂部置有吸光電池板。惟據山上保安員指出,這4支路燈鮮有運作,行山友多會自備電筒或頭燈照明。

八年後升價十倍再「試驗」 成效仍欠理想

事隔八年,路政署表示「為累積更多應用太陽能於公共照明的經驗」,於2014年再度開展第二個試驗計劃,在粉嶺公路一段200米長的隔音屏障上加置太陽能光伏板,為22支在公路旁單車徑的LED路燈提供電力。署方解釋,由於是次計劃的供電設施、相關結構和土木工程規模較大,22支路燈造價500萬元,平均每支路燈需花費近23萬元,是上一次試驗計劃的十倍。

楊洪興教授得悉該批路燈的平均造價需23萬元時亦表驚訝,反覆確認數字後解釋,由於香港的人工、材料費、電池板成本等都很高昂,且現時德國、日本等都有再生能源政策,政府會補貼再生能源發展,但香港未有相關政策,故再生能源在港難以發展起來。他指出,路燈的成本視乎大小、電池板的鋪設技術或有不同。若是一般在郊野公園的小型路燈,傳統供電的成本為幾千元,太陽能發電的則約為1萬元。

署方回應記者查詢時表示,是次的太陽能供電系統可維持數小時的運作,但承認「其穩定性仍未如傳統供電式路燈理想」。太陽能路燈在晚間耗盡再生能源後,該路燈會轉為以傳統式供電維持運作。記者晚上到現場觀察,路燈能正常運作,但未知所使用的是再生能源還是後備的傳統供電。附近居民表示,該路段晚上頗為熱鬧,不少人會使用該道路跑步、散步及放狗等,路燈一般都能正常運作。

粉嶺公路兩旁均設有隔音屏,旁邊便是單車徑,路政署於2014年在公路旁其中一段約200米長的路段,作太陽能路燈的第二輪試驗計劃。
第二輪試驗計劃所建設的太陽能路燈,晚上仍能有足夠光線,不過未知是以太陽能還是後備的傳統供電運作。

手機版用戶請按此觀看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