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工藝展:不做離地藝術家 以藝術演繹土瓜灣傳統工藝

撰文:鄭秋嬋
出版:更新:

土瓜灣在六、七十年代是香港的輕型工業區。很多人在這裡靠著一雙手學一門手藝,養大一群仔女。後來,香港經濟轉型,工廠北移,手作行業隨之老化。不少曾經在土瓜灣出現過的手工藝陸續消失。
為了解那個工藝蓬勃的年代,同時滿足自己的浪漫想像,9個90後藝術家組成「9X9」藝術團隊於兩年前展開了一個工藝學習計劃。他們到處打聽學師,甚至追溯至台灣,為的就是一人研習一種工藝,並且用藝術重新演繹工藝與土瓜灣的關係。如今,這些成果以「九承九」之名在土瓜灣牛棚藝術村1a空間展出。

九承九是9個90後學習工藝技術後的作品展。(鄭秋嬋攝)
1a空間。(鄭秋嬋攝)

「藝遊鄰里」 將藝術品帶進社區

「藝遊鄰里計劃」由康文署主辦、油街實現負責籌劃,是個支持本地藝術家走進社區,推廣藝術的計劃。油街實現館長連美嬌指:「藝遊鄰里計劃以展覽為本,會將藝術品帶到不同地方展出,如書店、商場、公共地方等。展覽至今第六屆,會開始思考任何創作如果可以隨意搬,會比較離地,想做一些在地的藝術創作。於是,這一屆就將這個問題交給了藝術家。」

計劃選址四個由歷史建築改建的藝術空間,包括油街實現(前香港皇家遊艇會會所)、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啟德校園(前皇家空軍軍官俱樂部)、1a空間(前馬頭角牲畜檢疫站)及香港視覺藝術中心(舊域多利軍糖卡素樓),並在90多份徵選的提案中挑選了5個藝術單位,支持他們為期兩年的研究與籌備,團隊「9X9」的「九承九」是以土瓜灣為引旨,工藝傳承為主題的作品。

鄭志堅學習造香,卻以灰燼表現是次創作,以香和灰燼的關係比喻土瓜灣東方紗廠的昔日與今日的面貌。(鄭秋嬋攝)

9X9的「九承九」:九人九思九工藝

9個90後藝術家說要「九人九思九工藝」,項目藝術家及策展人之一的黎加行解釋「九」的創作概念:「碰巧湊成了9個人,我們又是90後,於是就決定不再加、不再減,循著『九』作發揮。九個人、九種工藝,九種精神。90後去做一個傳統工藝。」

他們各人四處找師傅,每人習得一種工藝技巧,摻入自己的想法後,一人做了一件新舊交融的藝術作品,以自己的方式演繹傳統工藝。參展藝術家之一陳楚翹補充:「想到工藝就會想到承傳,承是不同的詮釋,是繼續的意義。9個人對承傳都有不同的想法,有人覺得工藝是拜師學藝學回來的手藝,有人覺得有繼續的意思,有人會覺得拜師學藝是一個浪漫的意思,因為學師就學一世。『九承九』是我們9個人如何去詮釋承傳工藝這件事。」

黎加行的作品是《在馬頭圍道上》的紙糊獅子面具。她在一本職人的書中找到資料,做了標記聯絡身在台灣的師傅,特意飛到當地找師傅學師。她說:「醒獅同香港好有關係,但都是南方獅子。我這種叫北方的獅子,在香港卻少見,無咩人識。我希望香港多些人認識這種獅子。我(在作品中)加入了土瓜灣元素,(它們)可以變成土瓜灣的獅子。」她賦予每個面具一個吉祥的意思,作為對土瓜灣的祝福之餘,也要重構這項工藝與土瓜灣的關係。

黎加行的作品是《在馬頭圍道上》的紙糊獅子面具。(鄭秋嬋攝)

拜師學藝 留住消失的關係

陳楚翹沒有黎加行幸運,直接了當便找到了師傅。陳楚翹的作品是承續活版印刷的《一人報社》。她談起覓師傅的過程,語氣也稍稍激動起來:「真的漫長得不得了,比我想像的漫長一百倍,甚至漫長得幾乎這找師傅的階段學習已經多過學習工藝本身。個過程真的太難了……」

她一口氣數來從碧街十八號的洗字粒、找不同的印刷公司、找退休的老師傳、認識字活,面對碧街和字活結束、回收字粒做作品、學如何使用機件……她一臉誠懇地說:「開始知道自己學工藝不只是工藝,所以件作品想講多些新鮮人,再講工藝承傳。我們在承傳什麼?什麼是值得我們承傳的?其實就是不斷睇到他們的生活,睇到他們做出來的東西,想講就是工藝承傳落來就是他那個年代生存的力道,那些用力的、無形的東西。例如人情味是看不見的,好想講那些見唔到的如何觸動到自己。」

她說工藝是美學與情感的體現,會引人自動探索當中盛載的美是什麼,要如何欣賞;拜師學藝亦強調更多的人際相處與情感交流,「不再是奉旨去做,付出的不是學費,而是人與人的關係。多點思考自己如何做一個人,你要更意識到自己是個怎樣的人,是否一個對其他人好的人,連性格都要去思考。」

陳楚翹及其活版印刷作品《一人報社》。(鄭秋嬋攝)
陳穎斯學習竹編,並將之結合到自己的首飾設計當中。(鄭秋嬋攝)
廖詩薇的《逝》以刺繡繪畫,表達她那逝去回憶的惋惜。(鄭秋嬋攝)
油街實現館長連美嬌。(鄭秋嬋攝)

從工藝中重拾慢的意義

時代汰舊換新,但舊的未必差、新的亦不一定好,一群90後要在逝去的時光中覓回值得保存的東西,館長連美嬌說:「現代資訊速度太快,很多藝術家想慢下來,回歸土地或者手作。我很明白為什麼他們要這麼花時間,因為事物太快,很多關係和手感會被遺忘。而創作是關於思考的,(慢下來可以讓他們)進入某種狀態。(進入)可以把握、有人情、有人與人之間衝擊的、有交流、手感、思考(的狀態),回到以最基本的狀態理解世界的方法。」

學習玻璃工藝的謝樂筠以調景嶺的成長經驗觀察土瓜灣,以《圍城》表現被逼遷和城市化的悲劇。(鄭秋嬋攝)
韓幸霖的蠟筆倒模是初次入土瓜灣,送給街坊的見面禮。(鄭秋嬋攝)
黃銘心學習蝕刻,以《記》為題表現社區的消失。(鄭秋嬋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