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祥物背後】客家舞麒麟 坑口出沒300年  老師傅:教人唔收錢

撰文:郭雅揚
出版:更新:

與舞獅不同,舞麒麟是很「客家」的事,從未辦過比賽,也較少在大型節目表演,所以大眾認識較少。直至2014年,經坑口村民的爭取,「西貢坑口客家舞麒麟」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舞麒麟慢慢由70年代的衰落中,舞動起來。
西貢坑口區至今起碼有18條客家人村,其中一半村落依然擁有自己的麒麟隊,新春大時大節出來祝賀一番,互相拜年。
攝影:鍾偉德

麒麟是中國傳統瑞獸,具君子美德,故兩隻麒麟相遇時會「鬥低」,以示謙卑。

要追溯舞麒麟在港的歷史紀錄,大概要由300年前, 一名在一夫多妻的社會下有兩位丈夫的女子說起。最神奇的是,她為兩夫生下的兒子屬於兩個父親卻沒有水火不容,卻竟然兄弟情深,哥哥成家立室後,仍然每年舟車勞頓去弟弟家拜年,何解?

300年前一段古:舞着麒麟去拜年 恩情未有斷

故事要追溯到一個出外做生意的男人,途中不幸被盜賊殺死,可憐他家中幼小望穿秋水,仍盼不到丈夫父親回來。絕望之下女子唯有攜同幼兒向丈夫生前好友張首興求助,才能找到身首異處的屍體。張首興不忍他們孤苦無依,收留了他們在家照顧。女子為了表達感激之情,以身相許,嫁入張家。待幼兒長大成人後,張首興為免好友絕後,讓當日與母親同來的好友兒子回復原姓「成」,後來更義助繼子成家立室,遷往西貢開枝散葉。他就是坑口孟公屋成氏的開基祖先成國珍。成家為了謝恩,每逢年初二都會偕同妻兒,帶備麒麟,翻山越嶺到張家的沙田大水坑村拜年。後人未敢忘記此恩,300年來繼承傳統,舞着麒麟去沙田張家拜年,張家也會隔年回拜,成張兩家親。

一支麒麟隊少說有十多人,輪流舞麒麟頭尾、打鑼鼓等。
要演活一隻麒麟很考功夫根底及耐力。紮馬要夠穩和持久,才能做出麒麟尋青、採青、舔身、舔尾、舔腳等動作,拜神時還要三拜九叩,少點功力也做不來。

客家人對於麒麟的精神崇拜

麒麟每年翻越孟公屋村和大水坑村互拜,也在坑口的18條村內一直舞下去,2014年西貢坑口客家舞麒麟更加在2014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香港歷史文化研究會副會長葉德平解釋舞麒麟之所以能在坑口能承傳幾百年,是因為客家人對麒麟有近乎精神信仰的崇拜,無論婚嫁祭祖或是新屋入伙,都會舞麒麟助慶及圖吉祥之意,加上客家族群觀念強,大家師出同門,套路大概固定下來,舞麒麟便這樣世代相傳下去。

坑口老師傅在「練舞」中長大

今年57歲還在舞麒麟的葉少基師傅,他在坑口的童年回憶也是關於「練舞」:村村都有自家的麒麟隊,小朋友十多歲就要跟師傅學功夫和舞麒麟,強身健體之餘又可以護村。小伙子們日日在村公所前紮行馬,口裏唸着「嘻!哈!呵!」氣勢逼人,希望即使有海盜走近也忌於人聲而不敢上岸。

葉師傅20多歲出市區搵食前住在坑口田下灣村,家裏有七兄弟姊妹,他排第四,兩個哥哥及姐姐學完舞麒麟後,就到14、5歲的他和弟弟學。在買東西還以「仙」計的年代,學舞麒麟的學費大約10元,付不起錢的人家或會送米送油給師傅當學費,總之父母覺得「客家子弟就要懂得舞麒麟」。

葉少基師傅新年期間幾乎天天舞麒麟,忙得不亦樂乎。

當年,村長請來嚴師劉兆光師傅教不同村落的人舞麒麟,教完孟公屋村就到檳榔灣村、再到田下灣村……劉師傅一個人教足全套,先要弟子由功夫學起,訓練好基本功,然後學打鑼打鼓打鈸,因為音樂要配合麒麟,最後才能拿起麒麟學舞。

葉師傅算是劉師傅的關門弟子,即最後一批的入門徒弟,他形容自己「好迷」舞麒麟,小時候晚晚吃飽飯就在農村的曬場、空地打功夫、打鑼鼓、拿着竹籮充當麒麟頭練習,一練就兩、三小時,笑說當時「唔怕先生(老師)只怕師傅」,師傅一聲令下,分分鐘要紮行馬步罰站半小時,要紮到師傅滿意為止,不然屁股有得受,但葉師傅不怕辛苦,因為希望可以跟師傅出去表演,「那時衝出自己條村好威㗎!爸爸媽媽會覺得好有面!」說起兒時,葉師傅靦腆得來卻笑得開懷。

舞麒麟在70、80年代因社會轉型而曾經衰落,住偏遠村落的人紛紛走到城市搵食,就如葉師傅離開村落到街市賣雞鴨鵝。

回到與麒麟相遇時

後來,年輕的葉師傅終於衝出田下灣村,討的是生活而不再舞麒麟。奔波勞碌半世人,仔大女大後,他繼續做中港巴士司機,但心思已漂回到舞麒麟,組織起「劉兆光功夫麒麟同學會」,把以前劉師傅教過的村落麒麟隊聚合起來,一起練習和聚會。慢慢地,吸引到坑口其他村的人來學,並重新組織起自己村的麒麟隊,就如茅湖仔村在這一兩年間建立自家的麒麟隊。後來同學會演變成推廣舞麒麟的「客家麒麟文化交流會」,每年起碼聚會一次,互相切磋,也辦活動講座讓大眾認識舞麒麟。

當葉師傅回到坑口,就會在鄉公所打起鑼鼓,村民聽到聲音就知有師傅來教麒麟,走出家門就可以學,「不收錢的,有人想學開心都來不及。」葉師傅不但教,也不時套上麒麟到處表演,雖年過半百但絕不欺場,彷若與麒麟合二為一,一個輕跳再向左大力一揈,威風八面,盡見舞麒麟「生猛」的精髓。「有次去曾大屋舞完,一個七八十歲的伯伯衝出來對我說:『我終於等到喇!』

「原來阿伯後生時看過,現在我舞的給他同一種感受,開心得跟我拍照,我都好開心!」說畢葉師傅又靦腆笑起來。不過,要舞得那麼「生猛」絕不容易,葉師傅說,一支麒麟隊起碼有10至12人,「後生的可以舞到十零廿分鐘,就要換人,麒麟頭、尾、音樂等不同位置都要輪流換。」所以每次出隊都是一群人,表演完又會一起吃飯,舞麒麟就這樣連結着客家人。如果大家都希望一睹葉師傅麒麟的「生猛」,可在佛誕到筲箕灣東大街觀賞。

一支麒麟隊少說有十多人,輪流舞麒麟頭尾、打鑼鼓等。
麒麟是中國傳統瑞獸,麒麟出現代表福降人間,帶來吉祥。
舞麒麟(資料圖片/鍾偉德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