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歲入行成全職電競手 街霸選手Humanbomb:格鬥類無年齡限制

撰文:黎倩婷
出版:更新:

近年電競發展一日千里,愈來愈多年輕人希望投身電競職業,但要成為一位電競選手原來絕不容易。香港與電競有關的盛事逐步增加,數碼港去年12月中旬便舉辦了「數碼娛樂領袖論壇」(簡稱DELF),獲譽為「香港街霸第一人」的Humanbomb亦有出席論壇,接受專訪時表示,在30多歲時才真正走上全職電競選手的路,多年堅持全憑一份熱愛格鬥遊戲的心,年輕人想投身電競行業,除努力提升個人實力外,亦應積極出國參加比賽累積經驗,他亦慨嘆現時本地比賽不多,入行需要實力及運氣,建議政府應投放更多資源在電競上。

憶起年輕時毅然踏上電競的路程,Humanbomb認為全憑一份熱愛格鬥遊戲的心,他從6歲開始便接觸格鬥類別遊戲,每天放學後便跟從哥哥去機舖打街霸,後來舉家移民至澳洲,但生活如常圍繞格鬥遊戲,「經常一放學就打到食飯,然後俾人鬧。」格鬥類遊戲最吸引之處,Humanbomb笑言最重要是「羸咗就可以繼續打」,他解釋兒時的零用錢不多,在機舖的消費有限,「其他game可能玩得一場,打爆機就冇,但格鬥game你贏完可以繼續打,只要你唔輸就打成日都得。」

獲譽為「香港街霸第一人」的Humanbomb接受專訪時表示,30多歲才真正走上全職電競選手的路,全憑一份熱愛格鬥的心,年輕人想投身電競行業,除努力提升個人實力外,亦應積極出國參加比賽累積經驗。(黎倩婷攝)

早期的電競發展遠不及現時蓬勃,故年幼時Humanbomb並沒有參加電競比賽,長大後自資出國參賽,在工餘時間不停練習及打比賽,轉捩點源於2002年的一場世界性比賽,當時他打到第五名,獲加拿大公司贊助他到各地比賽,後來與香港公司簽約,30多歲才正式走上全職電競選手的路。對比起其他電競遊戲選手的黃金時期是十多歲至二十多歲,格鬥類則沒有這限制,反而是年紀愈大、經驗愈豐富便打到愈好,Humanbomb分享指,現時日本選手的水平為全球最高,但大部份年紀與他相若,無人不識的選手梅原大吾更比他年長一年,仍然每年勝出各類賽事。

全港僅兩名街霸全職電競選手

香港現時只有兩個打街霸的全職電競選手,其他都是業餘選手,以Humanbomb打全職為例,一年會出國打比賽十數次,但業餘的估計最多只能到亞洲其他國家出賽三至四次。Humanbomb表示,年輕人要成為電競選手最重要的是累積經驗,奈何現時本地比賽數量不多,他們要被公司選上的機會更少,他以電競強國日本為例,「隨便搵一個人都可以將嗰隻角色可以發揮得淋漓盡致。」選手之間會互相學習及進步,但由於香港選手數目不多,要與該角色的佼佼者對戰,唯有出國累積經驗。他期望香港能舉辦更多本地比賽,讓年輕人參與及交流實力。Humanbomb亦建議應從教育入手,令更多學生可以深入了解電競行業,「電競非日日打機咁簡單」,業界仍有教練、剪片製作等角色。

對角色熟悉程度是格鬥類競技致勝關鍵

要成為一名優秀的電競選手,除了要具備堅定的意志力外,Humanbomb認為在格鬥類別的競技中,選手的出戰經驗及對策為致勝關鍵,意指你對每隻角色的熟悉程度,「你會諗到對方喺某啲時機會作出啲咩舉動。」以往老派的選手認為只要專精一至兩隻角色便足夠,然後便練習這兩隻角色,作為應付所有其他角色的對策,「要打到最強,一定要專精一至兩隻」,他形容反應力及速度也不可或缺,但相比英雄聯盟或一些單人射擊類遊戲等,格鬥類的要求沒有那麼高。

+5

香港發展電競資源少 年輕人電競路走得艱辛

對於年輕人應如何投身電競行業,明愛連線Teen地網上青年支支援隊督導主任黃靜怡認為,本港的資源遠不及周邊的亞洲地區,慨嘆年輕人要走電競路會很艱難。黃靜怡表示,明愛在2014年開始推行一個電子競技培訓課程,課程讓成員分組進行英雄聯盟對戰,她形容中心所舉辦的課程介乎在專業與業餘之間,每次分組都會先要求小組成員開會討論戰略、實戰及檢討,希望加強他們的人際溝通及合作能力。多年來的前線培訓工作,令她接觸到很多有意投身電競行業的年輕人,但與外國相比,現時香港對電競文化的接納程度和政府的支援遠不足夠。

明愛連線Teen地網上青年支支援隊督導主任黃靜怡認為,本港的資源遠不及周邊的亞洲地區,慨嘆年輕人要走電競路會很艱難。(黎倩婷攝)

「韓國有補習社係補電競」

黃靜怡表示,過去曾舉辦韓國電競交流團,參觀當地的電競中心及與選手進行訪問,發現外地會用很多資源培訓選手,工作人員的數目眾多且分工完整,「甚至乎佢哋會有補習社喺補電競,成件事喺好認真,社區都好接納電競,我都知呢條路會好漫長,但好希望香港有一日可以咁樣。」黃靜怡表示,縱觀香港比賽數目不多,公司未必願意投放資源培養專業隊伍,政府在這方面投放的資助亦不足,有時連找一個專業的電競室都很困難,「呢班都係年輕人嚟,我手上嗰班打得好叻嘅都係得14歲左右。」

但在香港放心讓孩子發展電競的家長並不多,黃靜怡表示,家長反對源於對電競的誤解,以為自己的小朋友在家中對着電腦不學無術,她建議家長可去觀看子女打比賽,留意他們是如何認真看待電競,「你會發現佢坐喺屋企電腦外嘅另一面,試吓重新認識自己嘅小朋友。」

電競產業鏈龐大 實力欠奉不一定要放棄夢想

黃靜怡笑言,來到中心的年輕人都想成為電競選手,他們的排位由銅牌至菁英不等,「有時侯銅牌都好想做電競選手,嚟到呢度就會發現同隔籬位個差距都咁大嘅時候,佢慢慢就會睇清現實。」經歷了幾節小組後,有不少年輕人會選擇中途放棄,「佢哋會發現原來做電競選手係咁辛苦,覺得自己都係唔啱,返去讀書。」黃靜怡表示,計劃就如一個小型的電競選手訓練工場,令年輕人對電競行業有更透徹的了解,從而訂立合適自己的目標。

對於一些實力欠奉,但又懷有一顆「電競夢」的年輕人,黃靜怡建議他們可以考慮電競產業中的其他崗位,「電競嘅產業鏈其實好大,唔需要放棄自己嘅電競夢,你可以帶住呢股熱情去讀唔同嘅課程,投身電競行業,例如遊戲開發、Marketing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