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營異想.四】真.旅行唔係食得招積住得舒適 識玩一定係觀星

撰文:麥佩雯
出版:更新:

上月有行山發燒友到馬鞍山吊手岩遠足時被困,消防員邱少明參與拯救行動時不幸殉職,掀起市民遠足露營安全意識不足的爭議。某熱門旅遊網站被網民圍剿,指該站只介紹路線的風景,卻無解釋路況、路線及安全等實用行山資訊,「新手」只看完文章後便出發的話,很容易遇到意外。
旅行家陳溢晃指,好的露營者為確保自己不要發生意外,會做足準備工夫,如了解紮營地點的地理環境、又會攜帶充足物資。因此露營其實是一件很麻煩的事,真正喜歡露營或「旅行」的港人,其實不多。

陳指真正的露營需事前做足功課。(羅君豪攝)
怎樣選址和如何紮營是高深的學品。(潘思穎攝)

陳溢晃慨歎,很多港人搞不清「旅遊」和「旅行」的分別。「現在很多人去『旅行』,目的是享受娛樂,是一個消費行業,所有東西被安排,要『食得招積,住得舒適』。但以上這種在我們旅行家眼中只是『旅遊』,不是『旅行』。」

事前調查

他認為真正的「旅行」重點在「行」,要去野外與大自然打交道,認識這個世界、大自然背後的風土人情更多。而露營是「旅行」的其中一課,為了確保自身安全、不帶麻煩給其他人,需要充份準備。若選在非政府指定營地露營,必須確保紮營地點是在平原、不要遠離水源、不要遠離民居、最好在背風區、最好有遮蔽陽光的地方。「為了解該地點是否適合紮營,需事先充份了解和調查。」

攝於1968年的北潭村,該地為平原,適合紮營。(旅行家陳溢晃提供)

分工合作

此外,露營不只是在山上睡覺一晚如此簡單,而是一個集體行為,涉及許多計劃及分工。他指除非對個人能力非常自信,否則一般人若去露營,最好應三五成群,互相照應。「露營需用的器具甚多,如營幕、睡袋、地蓆、照明工具、煮食爐具、地圖及指南針等。誰負責帶甚麼、屆時誰負責保安、誰負責煮飯、誰負責紮營等,全都需分工合作。」

露營是集體行為,需三五成群分工,互相照應。(旅行家陳溢晃提供)

學習觀星

「山上睡覺煮食聊天等,其實在市區也可以做。那有甚麼是只有在露營中才能做的呢?那就是觀星了。若你有一定天文知識、事先學習過如何找出天空中的星座,露營時便能增添一大樂趣。」

觀星是唯有露營才能做的事。(謝浩然攝)

「真正的露營太麻煩,喜歡的人很少」

因為露營是一件相當麻煩的事,陳歎慨香港真正喜歡露營的人相當少。「旅行隊登報招人最興旺的那個70年代,旅行隊通常都只是去行山,而非露營。」他印象中只有一、兩隊露營隊,但均壽命不長,估計是沒人參加站不住腳。「你想想看,如果只是行山或宿營而非露營,就可以不用帶炊具、睡袋和營幕,方便多了。」至於他本人,近年在成家後也甚少帶家人露營。「小朋友們單做功課已很忙,還有課外活動,很難抽時間在山上過夜,我們一家人通常也只是行山。」

當年60年代暑假,400萬人中有3萬人前往露營。陳溢晃慨歎如今700萬人中即使仍有約3萬人前往露營,以基數計算,近年的露營熱潮仍不及當年興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