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徵費】舊時邊個執垃圾 外國靠公投:隨便清走骯髒的靈魂?

撰文:黃泳樺
出版:更新:

香港每人每日製造1.36公斤的垃圾,垃圾量增加、垃圾徵費、垃圾分類及回收等等議題再引起一番討論。然而,垃圾桶的由來、製造它的人、靠倒垃圾維生的人,鎂光燈好像沒有照射過。人們總是厭惡垃圾,以為埋在土地下就視而不見。
其實垃圾都有它的歷史。

天天擦身而過的垃圾桶與垃圾,有誰留意?(李澤彤)

城市垃圾戰 一街屎 國王都「中頭獎」

沒什麼人會對垃圾桶有好感,盡可能每吋肌膚都不要碰到這個骯髒的東西。這個令人避之則吉的臭桶卻盛載過人類一段惡臭污穢的歷史。

根據卡特琳.德.西爾(Silguy, Catherine de.)的《人類與垃圾的歷史》描述,查理曼時期(768-814)的法蘭克王國,人們未有衛生意識,城市污穢不堪,單是把敵人「扔到街上」,已經算是極大的蔑視和侮辱。

想像不到有多不堪?簡單來說一街都是糞便,還要是什麼類型都有。中世紀的街道沒有鋪路石,狹窄不平,沒垃圾桶和公廁,人們到處大小二便。於是,滿地都是人類糞便、腐水、馬糞豬屎、雞鴨鵝糞、垃圾和塵土組成的爛泥漿,路也稱不上,人們都是行走在排泄物之中。

家中之外的地方都是「垃圾場」。居民通常會「貼心」地喊一句「下面的人注意啦」,就毫不客氣把垃圾扔出窗外,行人「中頭獎」是常有的事,連國王都有幸中過獎。一個晚上,國王路易十一在散步,忽然,一盆大便如山泥傾瀉般落下,國王「一身屎」卻沒記恨,反欣賞「倒屎大學生」夜間仍努力讀書而賞他一筆獎金,可見人們對滿街垃圾惡臭司空見慣,毫不在乎。

+1
2015年,巴黎的清潔工曾因抗議減薪而罷工。(網上圖片)

「爛泥城市」巴黎 國王下令設第一個垃圾桶

啟蒙運動初期,巴黎的垃圾不斷向無人地帶伸延,更被稱為「爛泥城市」。詩人盧梭離開前,曾寫下一句告別語「永別了,泥濘的城市」。因此,幾個世紀以來,居民都飽受流行性傳染病蹂躪,如黑死病和百日咳。雖然已有醫生察覺傳染病和垃圾有一定關係,但未預料到是病菌根源,更有輿論認為垃圾具有吉祥象徵,星宿才是影響傳染病的元兇。

直到菲利普.奧古斯(Philippe II Auguste)登位,下令鋪路和清除垃圾,成為第一位抑制「垃圾浪潮」的國王,其後的國王更提出用籮筐裝垃圾,不過,市民都不願意跟隨。直到四百多年後,才有細緻規定居民每早七時要清理門前垃圾,逾時罰款。

1981年,港英政府的清潔香港海報。(清潔龍阿德Facebook)

垃圾桶看世界 清潔工:香港人愈扔愈有錢

如果說垃圾桶可以看到數個世紀的歷史,那裏頭的垃圾和清潔工人則看到世界的變化。法國大革命前夕,誰負責清理六十萬居民的垃圾成為爭議。主流意見認為該由窮人和老弱傷殘處理,另一派認為由乞丐和流浪人士清理垃圾,希望把「危害社會的骯髒靈魂也裝進垃圾車,把他們趕到城外,那是多麼令人高興的發現。」他們想把乞丐和流浪人士如垃圾般清除掉。

提案在歐洲各個城市試行,囚犯同樣是被認為適合垃圾的卑微一眾。每個清晨,囚犯在大街上推着龐大的四輪車,手腳全被鐵鏈拴在車轅杆上,女囚犯的鐵鐵較長和輕,一半負責掃街,一半負責把垃圾裝上車。在布拉格,則由老人負責掃垃圾,拿着樺樹掃帚和木鍁,濺得一身黑泥。

啲人成日叫我垃圾佬、垃圾佬,我都有名㗎。
清潔工友

直到現代,社會或許依然如二百多年前一樣,輕視垃圾與清理垃圾的人。在香港倒垃圾的清潔工大部份都是老弱的長者。倒了十多年垃圾的權哥(化名)早前接受01社區有關垃圾徵費訪問時,問有否因倒垃圾被歧視嗎?他不願提,只氣沖沖說了這麼一句:「啲人成日叫我垃圾佬、垃圾佬,我都有名㗎。」香港人扔掉的垃圾,十多年間變了不少,「愈扔愈有錢,愈扔愈臭,依家扔多咗海鮮,大魚大肉,仲有大型家具。」

香港倒垃圾的清潔工人不但被歧視,工資低微,屬於弱勢一群。(相中人非受訪者)(李澤彤攝)

全人手製造垃圾桶生於監獄?

與垃圾桶有關的人還有囚犯。這次,他們不是歐洲掃垃圾的人,以人手製造每一個垃圾桶。

根據香港法例,成年在囚人士每周有6天必須過得「有意義」。於是,赤柱白沙灣懲教所有80名在囚人士製作路牌,年產7,000個路牌;塘福懲教所則有50個在囚人士製作一百三十公升裝肥版垃圾桶,每天生產40個垃圾桶,還有煙灰缸、糞便收集箱。造垃圾桶不易,先要把模具打蠟變得光滑、貼上玻璃纖維席子、再用氣槍脫模,最後,在垃圾桶頂上開洞放上煙灰缸,及套上膠套和八款貼紙。別輕視一個垃圾桶,QC也相當嚴格,要放在陽光下曬,觀察會否變色。

如果沒有了垃圾桶,會減少垃圾還是倒退至從前的一街垃圾?(李澤彤攝)

垃圾桶進化:橙色代表喜悅 肥矮造型最擋風

1948年,市政局設置黃色四腳的廢紙箱,後來演變成綠蓋黃身,印上螢光橙「廢紙箱」三字,整個垃圾桶設計顏色鮮艷奪目。

70年代,港英政府開展全港清潔運動,強調「消滅垃圾蟲」,又新增約四千個垃圾桶。80年代,部分垃圾桶頂部開始加設煙灰缸。直到2000年食環署成立,垃圾桶變成圓筒型,因可減風阻,同時底座較重不易被強風吹翻。兩款圓桶形玻璃纖維垃圾桶分別為70公升瘦版及130公升肥版,初登場時顏色為淺黃色,一年後轉為深紫色。到了2008年北京奧運,香港得以舉辦殘奧馬術賽,故換成鮮艷的橙色,令人感覺「喜悅」。

現時香港的垃圾桶分別由食環署及康文署管理。康文署放在公園以外範圍的垃圾桶是黃色,公園內是綠色,而食環署管理的垃圾桶則是最常見橙色的「劉江華」,故不時出現橙色和綠色垃圾桶對望的情景。港英政府時期的垃圾桶與清潔運動停留收好垃圾層面,而非減少垃圾階段,數十年過去,香港現有四萬多個垃圾桶,退化至垃圾桶圍城,比起數百年前進步的只是把垃圾放在一個有蓋的桶內,而非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