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空間】欄杆綁上咕𠱸、木桌、過三關 變身街邊遊樂場

撰文:黃妍萍
出版:更新:

欄杆常被視為障礙物,但你有沒有想過可以化障礙為機會?民間組織「拓展公共空間」上周六來到沙田第一城港鐵站外,將公共空間進一步拓展至欄杆,在上面綁上咕𠱸、小木桌,甚至是「過三關」。想玩,原來不一定要特地走去公園,街邊也可以是遊樂場!

街上也可玩枕頭大戰。(余俊亮攝)
+3

街道只能是通道?

沙田第一城港鐵站外,人流流向商場、流向體育館,整條路上伴隨着的只有馬路、單車徑和欄杆,但上周六下午,欄杆上忽然多了些咕𠱸、桌子、過三關,旁邊還有一片人造草皮、幾個咕𠱸和方塊凳。一個小朋友走過,不禁拉住媽媽,指着過三關說:「我想玩呢個呀。」

這是民間組織「拓展公共空間」的「欄杆實驗」,組織的智庫總監單懷亮(William)說,「我平日走過,也覺得只是行過,沒什麼東西可以讓人停留,只能很目標為本地去下一個地方。」但他覺得街道除了是通道,也可以是聊天的場地,而欄杆除了攔住人,也可以成為讓人停留的設施。「希望令大家都有機會逗留、聊天,不一定要去茶餐廳,站着都可以聊一會。」

當日街坊黃小姐帶着兩個小朋友經過,讓他們跑進草地後,頻頻說:「平時他們都沒時間去玩。」如果要玩,就要等到假日,特地越過馬路前往附近的圓洲角公園。

爬來爬去對小朋友來說已夠好玩。(余俊亮攝)

不同階層交流的平台

William說:「新市鎮的公園很多時都被放在很遠的地方,不是給你行過然後坐坐,而是周六、日一家大小特別去玩。但其實平日行路的時候,真的需要有地方給你坐坐,去經驗這個城市。坐着的時候,不同背景的人可以有些交流,而不一定是我有錢才可以去參加某些活動、去會所。」現時規劃下,私樓、公屋、公園割據一方,又沒有什麼街舖,於是沒了街道生活,人與人無法連結。

這天有兩個家長先後帶着小朋友經過,那邊廂小孩在翻過三關、搬凳仔,這邊廂兩個媽媽相視而笑,以往也有家長因此而互相認識。當日還有社工見到這個實驗,坐下來聊了一會,「如果不是有這個空間,我們也不會認識到他,社區的資本、網絡就是這樣累積起來。」

有可以停留的空間,才會造就不同人的交流。(余俊亮攝)

欄杆功用不止一個

但在香港的街上走慢兩步也隨時會被人白眼,通道只能是通道,彷彿是香港人的共識,「但你走累了,都要坐坐。」William說。他們不是要取代道路原來的功能,這次實驗的選址,正選在路闊近2米半的插桅杆街,這天是他們在第一城的第6次實驗,多次來也沒收到投訴。

在第一城以外,他們曾在尖沙咀國際廣場(iSQUARE)附近做過同類實驗,現場不少外傭、遊客都有用到他們綁在欄杆上的咕𠱸,「他們會自己把咕𠱸搬到一起,見到鈕扣鬆了還會幫我們扣回。」William笑着說。

「他們還跟我說去旅行時見到外國的欄杆是怎樣的,例如有些頂部是拱形的,較好倚。」他說香港某些私人屋苑的欄杆也有這設計。欄杆除了確保行人安全外,其實還可以有很多可能。William指未來或會舉辦欄杆設計比賽,讓大眾一同發揮想像力。

花點心思,欄杆也可以有多個用途。(余俊亮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