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街市】中環街市曾冠絕亞洲?前檔主:利孝和夫人親征最墟冚

撰文:陳銘智
出版:更新:

黎漢源與歐陽偉航,兩個中年人,也是中環人。黎漢源的姑丈是豬肉販子,住在歐陽偉航家樓上,每天清晨5點豬肉販子穿木屐急急下樓的聲響總會吵醒歐陽偉航。歐陽家在中環街市賣蝦,街市眾人都知道他是「蝦婆個仔」,黎家則在中環街市豬肉批發生意。他們都得應家人要求送貨,少年人愛玩不愛幹活,因街市成就一對好友。

這座街市由1939年開始運作,03年關閉,丟空至今14年。市建局最近獲政府批出21年私人合約,打算用7.4億活化街市作文化及零售用途,最快2021年完成工程。現存另外兩間包浩斯風格街市建築去向如何?舊灣仔街市變成住宅,拆去一半面積、旺角街市於10年關閉後,政府打算改劃用地作商業用途。常說中環街市的包浩斯風格,通風採光良好,有多好?歐陽偉航答得直接了當:「以前恆生總行未興建前是消防局。每天海風撲岸,吹進街市,風扇一直關掉,但扇葉會自動緩緩旋轉。」回憶也緩緩旋轉。

兩個中年人,兩個中環人。黎漢源在上環街市繼續宰豬,而歐陽偉航家人不再賣蝦。雖然中環街市已經關閉多年,兩人在街市攢來的友誼不變。(潘思穎攝)

難忘利孝和夫人親自買餸宴客  

戴帽、深藍外套和斜肩布袋的歐陽偉航,看上去像藝術家多於魚販子後人。自從03年街市關閉,歐陽偉航的母親將生意移交弟弟,自此一家不再賣蝦。人生路不盡相同,歐陽偉航的朋友黎漢源繼承家業「永成號」,目前在上環街市一隅做豬肉批發。小心走過特別滑的磁磚地面,星期六午後的豬肉檔有點淡靜,黎漢源騰出兩張摺凳給我們。

中環街市內部中庭的樓庭,昔日不少街坊上落買菜。本地著名攝影師何藩早年的作品,有一張便是在街市取景。(江智騫攝)

黎漢源個子高,身形厚,以前卻是長髮青年。青年時代穿橙色T-shirt和短褲站在中環街市檔口的留影,才剛看兩眼,電話突然響起。上一秒神遊已關閉的街市,下一刻接聽訂貨電話,過去與當下不時切換。他記下客人買豬的哪些部位與斤兩,「豬肘?那麼奇怪,你買來煲湯?幾時?明日。好。」半分鐘談好一通訂貨來電。

提起以前光顧街市最深印象的人物,兩人異口同聲:「利孝和夫人。」80年代,利孝和夫人一親自出馬,他們便心知當晚利家必有大宴。只見5、6個媽姐伴隨在側,仍穿旗袍的夫人,小心翼翼用食指、拇指撿起大隻海蝦,交給媽姐。「以前真的有不少有頭面的人物來這裏買菜。」歐陽偉航擦擦鼻子。

全港島肉類中心   街市設計體貼 

港督戴麟趾於60年代視察街市,讚賞街市是全東南亞最大型肉類市場,始於1961年的「永成號」與有榮焉。「小時候也有到過街市,好似是跟住母親買菜。約莫小學升中後,82年開始到街市幫家人手,負責送豬肉。要送貨冇得去玩,當然是心不甘情不願。」黎漢源說,中環街市當年是「全港島肉類中心」,雲集有名的肉類批發店,亦會做街坊生意。當他沒睡醒,天才剛亮,中環一帶酒樓、燒味店的買手已經來到街市。眾人聲大大,手指指,爭住要哪一隻豬。批發店的文職尊稱「先生」,他記下訂單,安排送貨。

於是歐陽偉航與黎漢源來到街市,踏過碎石地,而非現今街市常見的磁磚地,聽家人吩咐送貨。早上9點後,師奶送了兒子上學,又飲過早茶,魚貫入場買菜;人流中也有為數不少的媽姐。白色長衫背後垂下黑髮辮子,手提買菜籃,辮子搖搖擺擺,碎石地面竟比磁磚地更防滑。

為什麼街市的磁磚特別濕滑?黎漢源說,因為豬肉檔飛濺不少豬油,積水溝豬油,街坊行走時容易滑倒。(潘思穎攝)

少年人怎樣送貨?黎漢源笑笑說:「你一定沒經歷用鹹水草紮豬肉的年代。以前哪有甚麼膠袋,較小的用水草紮起,一大隻豬的話,得放到籮筐裏,鐵勾勾住單車與籮筐,出發到港島與九龍去。」

歐陽偉航就不時運海鮮到九龍尖沙咀、油麻地和佐敦。紅隧雖然早在72年落成,但坐渡輪到佐敦碼頭仍是熱門選擇。因為渡輪入人也入車,把單車駛進去便成。「說回街市,我覺得這裏設計很人性化。每個檔口都設計好,肉類檔口有水磨石造的台,果蔬類有陳列水果的石造斜台,海鮮類檔口的去水系統也準備好。基本上一進駐就隨時可以做生意。而且街市四個角位分別劃出房間,有間豬雜房,方便檔主集中清洗豬的內臟、蒸豬紅,有間劏雞房,檔主把雞運入去屠宰。」

街市老化   捧場客佇拐杖坐輪椅最後消失不見

中環街市不少檔主皆家族式經營,子承父業,黎漢源也在92年繼承生意。永成號第二代傳人的一日,就像他的姑丈,穿木屐走到街市去。每日有4輪豬運到,一輪起碼60隻,日劏240隻豬。「我清晨5點到街市開檔,第一輪豬在4點運到。應付酒樓買手的訂單,直到7點才吃早餐。之後伙計送貨,我則做街坊生意直到下午,午睡過,便應付最後一輪在下午4點運到的豬。只要把豬劈開一半,用大鐵勾掛起,明日再處理。」通常批發檔做到黃昏已經收工,但晚間仍有一位文職聽電話接訂單。街市的豬肉批發檔,規模大的會有10幾位伙計,小店則有4、5人。

中環街市關閉後,黎漢源來到上環街市繼續營業。但他自言生意沒有年輕時那麼好,周末午後批發商已經可以準備打佯,噴水清潔地面。(潘思穎攝)

日復日肉販劏豬,日復日街坊買菜,周而復始,不知不覺20年。街市關閉,有甚麼前因後果?有人說是因為中環住宅帶漸漸遠離德輔道中,更加往半山去,所以需求減低。黎漢源同意說法,但他補充,需求下降對街市零售鮮肉檔影響較大,批發檔仍可透過與酒樓做生意,維持生計。97年香港爆發禽流感,衛生署署長陳馮富珍面對鏡頭說「我每日都食雞」的同時,過去靠賣活家禽的檔口陸續結業,「新的長沙灣批發市場,中央屠宰所有供港家禽,街市活雞不過夜,結果這裏沒有新鮮活家禽的生意。」

雞走,人倒沒有走,但是客源難開拓。新生代父母較晚收工,街市多數打佯,寧願光顧超市冰鮮肉。而捧場街坊一一老去,「先是枴杖,後來是扶助行器、坐輪椅,最後直情唔見埋。」

街市在03年關閉。02年時的街市已經十室九空,結業的結業,移民的移民,整個街市只有30家檔口營運。後來永成號與另外10多家豬肉批發檔都轉移到上環街市。現在生意如何?訪問當日兩點未到,批發檔大多收拾妥當,開花灑沖洗地面。歐陽偉航拿出一包花生,兩人邊吃邊談,偶爾聽到肉販子宰豬肉,殺豬刀與砧板撞擊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