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的散步節】上街無罪! 潮跟本地團用嗅覺、單車Hea遊北角

撰文:呂嘉麗
出版:更新:

每年5月,都有200多個城市自發舉辦散步團,由街坊扮演社區導遊帶人認識城市,以記念一位對城市研究影響深遠,但連學位也沒有的紐約「師奶」——珍.雅各 (Jane Jacobs)。今年,香港首次有團體響應「珍的散步節」(Jane’s Walk),帶街坊行北角、踩單車、看展覽,邊散步邊向街道學習,思索如何讓城市變得更好。本周六,在城市散步才是正經事。

城市研究者珍.雅各(Jane Jacobs)。 (網上圖片)

當城市規劃「外行人」VS「正統」派建築師

城市研究者有一本「入門」書,那是在1961年出版,由記者出身的城市研究者珍.雅各(Jane Jacobs)撰寫的《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美國都市街道生活的啟發》( 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這位城市規劃「外行人」大膽批擊當時「正統」派建築師及城市規劃師們推動的城市規劃方式。當時不少主流專業建築師及規劃師受現代主義思潮影響,認為城市應以幹道主導規劃。如當時被廣泛推祟的建築師Robert Moses便在紐約大力推動拆掉舊城取締貧民窟、建設高速公路、在近郊興建「新市鎮」、發展公營房屋。

珍卻認為,高速公路將社區割裂,變得不可步行,令街道失去活力。另一方面,基層居民出入需依賴汽車,令貧者的流動性減低,難以改善收入。珍也是一位身體力行的行動者,曾成功連結社區和居民制止一條紐約高速公路的興建工程。她是反對由上而下規劃,推動民間規劃的先鋒:城市是大家的,大家也有權改變它。

去年9月有民間團體在德輔道中馬路辦活動,希望喚醒城市人街道作為公共空間的重要,及推動更步行友善的城市規劃。(資料圖片/梁鵬威攝)

【興民起義】領展偷賣商場 21歲女生組團自救 遭人恐嚇險被爆樽

街道:社會、經濟多重功能 香港卻在去街道化?

她提醒我們街道不只是通路,也是公共空間、社區經濟發源地,也是令步行變得安全的要訣。因為街道愈多樣,便愈多不同用家使用,而街道使用者的眼睛(eyes on the street),便是最天然的街道「保安」,防止罪案發生。她認為,愈多樣、街廓愈細的社區愈能自給自足。她對好行(walkable)社區、街道活力的闡述,顛覆了大家對何謂好城市的看法,也孕育1980年代誕生的新都市主義(New Urbanism)。珍的思想為70年代興起的民間為與規劃和舊區重建定下城市規劃的新典範。

回頭一看,香港的舊區重建很大程度上仍受財團及政府主導,居民參與乏善足陳;自80年代起「人車分隔」原則凌駕街道活力,行人要上天橋、落隧道過路,而非走在街道上;第三代新市鎮如將軍澳更是商場接商場的「無街之城」或「睡房城市」。這些都被指有窒礙社區營造及經濟。珍的思想對香港有何啟示?

將軍澳天橋連接商場的規劃模式,令街道失去活力。(羅君豪攝)

香港響應珍的散步節 認識城市、思索城市始於步行

珍.雅各於2006年去世,組織「Jane’s Walk」當年便開始於不同城市的社區發動各式各樣的步行團,邀請當區居民帶陌生人或朋友在城市散步,認識當區街道特色,以行動體驗珍的思考。關注城市研究及藝術創作的「城市創作實驗室」發起人黃宇軒說,這些步行團主要由「素人」發起,因為組織相信珍.雅各的信念——每個居民都是自己區的專家:「Jane Jacobs相信由下而上的規劃。她認為規劃師很多時候不認識一個社區細節、人與人之間的對話及活動。Jane Jacobs有一個形容:Ballet on the street——街道上人與人的交流看上去很自然,似是排練過,卻是真實又偶然的發生,規劃不到。」

「城市創作實驗室」今年響應「Jane’s Walk」,將在本星期六(5月13日)舉辦北角散步團、單車遊、樓梯文化展覽等。其中一個散步團將帶大家遊走北角不同角落,以嗅覺認識北角。而「珍係用單車代步」單車遊則由「城市單車行動」(前稱天光Ride)策劃,帶大家從天后踩到北角碼頭,一邊看城市。黃宇軒說,這是首次有城市以單車響應「Jane’s Walk」活動,但又非常適合:「Jane Jacobs也很喜歡踩單車,有人曾形容她是一個單車上的行動家。」他希望下一年香港版「Jane’s Walk」能有更多地區「素人」發起散步團。

詳情: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15490509016485/

珍的散步節將在本周六舉行。(活動專頁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