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坑黑暗史.二】食街進駐趕走民生舖 街坊:新食店與我無關

撰文:呂嘉麗
出版:更新:

近年大坑變食街,成為不少區外人覓食的地方。不過,舖租炒高,店主和消費者都輸。對大坑來說,食店只是過客,來了又走,但居民的生活卻從此不一樣。

【大坑暗史一】十年近百間食肆結業 因為舖租、食環定質素?

居民:食店一百,只食兩間
 
在大坑住了18年、現為大學生的Michael說,朋友聽見自己住大坑,都會問:「咁咪好多嘢食?」但他會答:「我好少食果啲,你住樓上,就梗係食住家菜。」他說:「那些食肆與我無關。外區人會入來吃,因為傳媒宣傳,說什麼什麼新派菜便來試。」對他來說,新式食店如浮雲,他認為自己試過的食店只有兩三成。不知有多少間食肆,「從未幫襯已執笠」。一些丟空了的舖位,他甚至想不起舖位原本是什麼餐廳。

住在食街,但Michael每星期會光顧的只有茶餐廳和排檔。排檔炳記頗有名氣,區外人會專程來吃。而祥勝則是對區外人毫不起眼的「茶記」一間,也可以說是Michael的「comfort zone」。祥膀勝在營業時間夠早,滿足街坊吃早餐的需求,而且「性價比」合符期望——30元一個早餐,40元一個「碟頭飯」。

大坑食店再多,Michael也只是光顧區內一兩間老舖。 (呂嘉麗攝)

除了街坊客,祥勝還是很多的士司機的聚腳點。每天早上五時多,當整個大坑還在沉睡中,祥勝茶餐廳已坐滿準備交更的的士司機。大坑從前聚集不少車房和的士車行,也因為內街容易泊車,成為不少的士交更、吃夜宵的熱點。
 
記者叫Michael猜想,自某食評網站1999年開頁以來,大坑區有多少間食肆結業。Michael猜想「2、30間走唔甩」?從某食評網站資料,大坑現有近80間食店,瀏覽至最後一頁,會發現一個區的「暗史」——按下「顯示已結業餐廳」,括號內的數字為「97間」,比現時食肆數目還多,當中大部分是近十年結業。Michael不禁「嘩」一聲:「都幾誇張。」從上篇文章可見,大坑地舖轉手相當頻密。例如京街6號地舖,十年間先後有五間餐廳轉手。

租金推走不少平民食肆,祥勝是倖存者之一。(呂嘉麗攝)
小小的大坑區內,已有23間吉舖。(01製圖)

回不來的雜貨店和街市
 
大坑區內本來車房林立,很多舖位已在十數年前租下。後來車房被食肆搶租,租金升幅可達兩、三倍。業主見有利可圖,紛紛加租。
 
不少車房已由大坑遷至北角、柴灣等。區內經營車房三十多年的阿漢說:「以前車房多,行家多,大家會聊天,一起研究維修技術。現在都沒有了。」

住了在大坑唐樓40多年的葉太說,早幾年,大坑尚有個小街市。豬、魚、雞、菜檔俱全。大坑區內一直沒有大型超級市場,居民靠幾間雜貨舖補給日常需要,位於龍濤苑的超市幾年前才開業。幾年前,豬、魚、雞檔共租的舖位被加租,幾位店主決定結業。現時,其舖位已變為食店。

2015年中,大坑區內最後一間雜貨舖被加租萬多元,終於要結業。葉太說:「沒了雜貨店很不方便!它的種類多,又可以散裝買。平日買漏什麼,也可立即落街買。」其舖位空置良久才有租戶,據悉其租金已回落。記者問過原本有份經營雜貨店的張小姐,她說,家人年事已高,已很難再開重新開始。已屆中年但尚有工作能力的她,則由經營自家生意變為打工仔,現時在區內一間食店打工。

大坑變食街後,沒有了Michael昔日「comfort zone」的感覺。(呂嘉麗攝)

再沒有平民深宵食堂
 
葉太繼續數,去年打冷食店鄭記結業,在大坑屹立30多年的康記粥店也因為加租幾乎結業,在最後關頭才搬至另一舖位。不過店主以為結業塵埃落定,已由大坑搬至九龍,現在已不能像以前般下午落場,晚上再戰,由凌晨一時關門,改至晚上九時關門。

在大坑屹立20多年的24小時點心店嘴兒甜,兩年前也因為加租而結業。居民和以前喜歡在大坑聚腳的的士司機都損失了一個24小時服務的食肆。雖然現時大坑酒吧林立,但一碟80元的薯條,又是街坊想要的夜宵嗎?對居民而言,現時大坑已是一個完全沒有夜宵的地方了。Michael說:「落七仔吧。」

康記搬舖後,不再有夜宵時段。(呂嘉麗攝)

大坑變食街,街坊並不完全反感。例如葉太就很喜歡Unar Coffee Company搬遷前,不時會請朋友來表演,又賣些小手作:「令大坑多了年輕人,多了朝氣。」
 
當大坑成為一個區外人進來覓食的「銅鑼灣後花園」。昔日前舖後居、街坊打理小店、關係緊密的社區經歷天翻地覆的更替,即使現時租金已稍微回落,昔日的社區生態,又能回來嗎?

【守護大坑】小店靠客人每月quota生存?街坊:大坑未變死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