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溺缺氧六分鐘恐腦死 救人爭分奪秒 救生員工會盼提升裝備訓練

撰文:楊婉婷
出版:更新:

救人如救火,沙灘泳客遇溺,救生員須一分鐘游往,趕及沒頂前救人。倘若沉入水底,缺氧六分鐘便可能腦死亡,救援工作爭分奪秒。工會坦言,救生員經常作為第一拯救人員,急救訓練、救援裝備皆不足應付急變的遇溺個案,希望康文署增設機動橡皮艇及潛水拯救裝備,提升常規訓練,讓救生員可作即時水底搜索及拯救。而救生員面對遇溺失救個案,受到極大打撃,加上社會對救生員工作的誤解,皆令人才流失,工會希望署方成立心理輔導小組,以及正視人手不足問題。

11歲女童鄭芷琦家人今認屍,香港政府拯溺員總工會致深切慰問。(郭倩雯攝)

11歲女童鄭芷琦上周四於蝴蝶灣泳灘溺斃,家屬今日到殮房認屍。香港政府拯溺員總工會對涉事親屬致最深切的慰問,事件一切待法醫報告、死因調查及死因庭處理。

加強常規訓練 包括潛水及快艇拯救

香港政府拯溺員總工會副主席鄧子安坦言,過去兩天事件發展,工會作出檢視後,認為需要在不足中改善,故此強烈要求康文署為救生員工作作出長遠發展及優化。鄧提出,遇溺者缺氧六分鐘便會腦部死亡,救人爭分奪秒,待消防到場恐已太遲,認為救生員有必要加強潛水及拯救的常規訓練,以盡快救起沉入水底的遇溺者。

現時,救生員在冬季可以按個人興趣,自發性報讀潛水課程,但不是常規訓練。因此,大多數救生員皆有潛水概念,但僅限於興趣性潛水,並非潛水拯救牌照。雖然泳灘設有全套非常規的潛水裝備,包括潛鏡、浮力控制背心、蛙鞋及氧氣樽,但若熟悉潛水拯救的救生員無當值時,裝備無人使用,不足夠應付搜救工作。

泳灘設有划艇,但工會盼加設機動橡皮艇。(資料圖片)

加設機動橡皮艇及潛水拯救裝備

「救生員指引要求要盡快到達傷者,泳池要10秒內,沙灘距離遠啲,需時長啲,1分鐘內係未沒頂前要到達,盡量係未有危險前,清醒救起傷者。」然而,若傷者被發現時已沉入水底,情況會極危險,「每分每秒都離開緊人世」,故救生員有需要加強水底救援能力。為達到「一失蹤就搜救」,工會呼籲署方提升裝備,包括加設機動橡皮艇及潛水拯救裝備,將潛水及快艇拯救列入常規訓練中,以應付即時搜索及拯救行動。

提升救生員急救水平

現時救生員入職需具持有救生章及有效急救證書,鄧表示,當遇溺者獲救上岸後,出現緊急情況,例如過敏性反應、心臟病發、失救等,救護員尚未及趕至現場,救生員未必有足夠的急救水平應付,或錯過救人黃金時機。

有見及此,工會要求康文署委任一名醫院管理局急症專科顧問醫生或副顧問醫生,擔任部門醫務總監,以長遠提升現有急救水平,令救生員可得到臨床實習訓練,達至二級輔助醫療水平。同時將訓練組提升至訓練學校級別,令救生員拯救水平達至救護員級別,有助應付緊急情況。當救護員到場後,雙方亦可以順利交接。

工會指,前線救生員面對遇溺者失救,承受極大壓力。(資料圖片)

救生員被誤解、認受性低、晉升難

鄧坦言,市民對救生員形象有誤解,工作欠缺認受性;救生員合約制、工作內容及救生章成本高,皆令人卻步;加上不少救生員會轉往加入紀律部隊,或其他有晉升機會的部隊。種種因素令人手流失。鄧稱,現在泳季人手每年情況不斷惡化,已到達臨界點,希望署方正視人手不足問題,杯水車薪。他認為,提升救生員質素、設立救生員訓練學校等,除了能保障市民安危,也可改變救生員形象,提升使命感,亦有助穩定入行人數,「唔介意多學多做,最希望得到香港市民認同。」

加設心理輔導小組 支援前線救生員

工會亦強烈要求康文署成立提供常規心理輔導小組,為前線拯救人員在救援工作之後,遇上問題及壓力有適切支援。鄧指出,遇溺者不幸離世,對參與救援的救生員打撃好大,會抑壓負面情緒,影響監測工作,「救人又無得到認同,又失救,會打撃士氣,最終令季節性救生員流失。」希望加設心理輔導小組,令前線救生員在最佳心理狀況下作拯救工作,以及作出事後檢討及總結,就不同環境下,加強人員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