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盂蘭勝會】外國勢力入侵? 西樂大提琴crossover神功戲

撰文:王譯揚
出版:更新:

盂蘭節氣魄更壯……盂蘭勝會心中不必驚慌……♫

每逢農曆七月,仍可在部分地方找到民間舉辦的盂蘭勝會,街坊欣賞台上一齣又一齣神功戲,喧鬧的音樂把老一輩的耳朵都填滿了,但可能怎麼都想不到,後台竟然藏着一個臉上畫好妝的人,在大戲的演奏中,彈奏分明格格不入的西洋樂器大提琴。

在台後,他是大提琴手,轉個身,他又會到台前粉墨登場。(王譯揚攝)

現在本港的盂蘭勝會,通常是邀請大陸的潮州劇團來港演出神功戲,深水埗石硤尾白田邨是其中一個仍舉辦盂蘭勝會的地方,今年就請來中國東山海峽潮劇團。老人家聚精會神看戲,被帶來的小孩茫茫然,只當是有糖吃有表演看的普通聚會。走進後台,男女往來穿梭其中,有演員坐在一旁滑手機,有的就躲在布後注視前台動靜等待出場,樂師拿着各自的樂器按譜不疾不徐地演奏。有人拉着二胡、有人彈着揚琴,德哥卻拿着一個西洋的樂器——大提琴。

神功戲仍有不少老一輩欣賞。(王譯揚攝)

只見德哥臉上畫了妝,一個正經的拉奏大提琴。不一會,卻見他穿上戲服,走到台前演出,身兼兩職忙個不亦樂乎。隨着劇目轉換,又有另一人來負責大提琴的部分。台下觀眾聽出耳油,怎會想到,完滿的樂曲,原來是中西合壁,由傳統中樂樂器加上大提琴合奏?

其實中樂使用大提琴並不罕見。傳統中樂中缺乏低音聲部的聲器,隨着中樂發展,現代中樂合奏中已經常常加入西洋樂器大提琴作為低音聲部,可謂已十分普遍。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轄下的音樂事務處,亦有開設中樂低音大提琴課程。

德哥拿着大提琴演奏,在一堆中樂樂器中有點異相。(王譯揚攝)
+12

民俗掌故研究者周樹佳在2015年出版的《鬼月鈎沉:中元,盂蘭,餓鬼節》一書中,介紹其中一間舉辦潮州式盂蘭勝會的潮州佛堂時就寫道:「觀園修苑目前每年辦有五場盂蘭勝會,分別是油塘、西環、葵涌、紅磡三約和公和堂,其所辦的盂蘭勝會,法事混合潮州和外江模式,更引入西洋大提琴奏樂,別樹一幟。」可見盂蘭勝會中使用大提琴亦有先例。

現代中樂裡,加入大提琴作為低音聲部的做法已是常見,可說見怪不怪。在今天反思傳統地位的潮流裡,也有過不少質疑加入大提琴做法的聲音。東山海峽潮劇團其中一位管理者就對記者表示,加入大提琴是潮劇戲劇家的主意,因為大提琴的節奏感和細節都很適合潮劇,已經使用了好幾年。

演員在後台準備。(王譯揚攝)

盂蘭節與神功戲小知識

香港潮州商會的介紹網頁指出,香港早期的盂蘭勝會由潮州人引入,當年他們隻身來港,大多從事體力勞動工作,又缺乏家人照顧,死後無人祭祀,變成孤魂野鬼,在世的同鄉為超渡「好兄弟」,並祈求自家平安,於是在俗稱「鬼節」的農曆七月,於自己生活的社區發起籌辦盂蘭勝會,其後得到商家支持,便每年舉辦下去。

每年農曆七月,香港都會有多個地點舉辦盂蘭勝會。研究盂蘭文化多年樹仁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陳蒨博士,去年受訪時就指全港目前最少有50多個潮籍盂蘭勝會,但數目每年不一。據香港潮州商會2011年的資料,全港有51處地方舉辦盂蘭勝會,包括黃竹坑、燈籠洲、西頁濠涌、東邊街等地。

勝會中上演戲曲稱為「神功戲」,是為了酬神、娛鬼。香港潮屬社團總會的2016盂蘭文化節紀念特刊中寫道:「神功是指為神做功德之意,因為慶祝神誕或配合打醮等活動而上演的戲曲便被稱為神功戲。一般神功戲會在臨時搭建的竹棚上演,以便人神共樂。」往日神功戲有一場會由深夜演至清晨,又稱為「天光戲」,但近年因為深夜嘈音問題,大多已經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