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版《Code Blue》 飛行醫生乘風破浪 義務上山下海救助傷患

撰文:朱韻斐
出版:更新:

日劇《Code Blue》(台譯:空中急診英雄,港譯:緊急救命)的急救中心,每當響起電話就是接獲需野外急救的個案,飛行醫生和護士就要短時間內帶同紅色的急救袋,隨直昇機迅速飛往救援現場。而港版《Code Blue》就是發生在機場跑道旁的飛行服務隊總部,每名港版「新‎垣結衣」和「‎山下智久」醫生更是無償地上山下海拯救傷患,甚至要在飄流海上的貨船內替氣胸病人做緊急引流手術。
《香港01》邀請到3名飛行醫生和護士分享其救急扶危的故事,入職前更要接受野外和水底求生訓練。考核要求不易,投考人數卻「爭崩頭」,究竟有何吸引之處?

日劇《Code Blue》的故事正正是講述飛行醫生和護士的工作,愛看日劇的你又對香港的「Code Blue」認識有多深?(日劇《Code Blue 3》劇照)

飛行服務隊的救援服務主要包括搜索及拯救(Search & Rescue,SAR)和病人運送服務(Casevac),服務範圍不只香港,更遠至香港以南1,300公里水域。救援直昇機會將危急的病人,直接送抵設有停機坪的東區醫院及屯門醫院救治;情況較穩定的病人會送往灣仔金紫荊廣場旁的停機坪,由救護車送院。在病人送抵醫院前的急救能決定生與死。本港現時有約30名航空醫官(飛行醫生)和30位航空醫療護士(飛行護士)乘風破浪,在醫院外拯救病人。

點擊下圖,直擊飛行服務隊大本營

+4
飛行醫護沒有金錢回報,最大收穫或許是滿足感。
人稱「胡爺」的胡永強是飛行服務隊總航空醫官,行醫至今27年,亦是香港第一代飛行醫生。(張浩維攝)

飛行醫護「爭崩頭」 投入無償救援行列

飛行服務隊今年初公開招募時,有超過40名醫生投考僅8至9個空缺;更有超過100名護士投考僅3個空缺。飛行醫護風險大,而且是義務無償,為何仍吸引到大批投考人士?原因可能是充滿挑戰性!

人稱「胡爺」的胡永強就是飛行服務隊總航空醫官,行醫至今27年,亦是香港第一代飛行醫生,多年來參與各種救援,小至有病人暈倒、扭傷、擦傷,嚴重至心肺機能停頓需接受緊急復甦法,甚至有人在遠洋貨船受傷出現氣胸(俗稱爆肺),要在船倉內做引流手術。

鄭菲蓮說,在醫院工作已很有難度,在一個不熟悉的環境、在直昇機中是怎樣呢?將急症室帶去直昇機這概念很刺激,所以決定去報考。(張浩維攝)

飛行醫生要入水能游、出水能跳?

飛行醫生除了醫術了得,更要入水能游、出水能跳,他們入職前要接受野外和水底求生訓練,可懂如何使用救生艇和游繩是基本盤,甚至要懂得在翻沉了的直㫒機倉中爬出水面,實非人人能勝任。

全香港只有6名女飛行醫生,鄭菲蓮是其中一個。決定加入全因「刺激」兩個字,她說「在醫院工作已很有難度,在一個不熟悉的環境、在直昇機中是怎樣呢?將急症室帶去直昇機這概念很刺激,所以有招募就去了面試。」這樣一邊做公立醫院急症科醫生,一邊做這份義工,已過了7年。

《香港01》採訪當日,飛行醫護期間接報要出機運送病人。(張浩維攝)
飛行醫生出機救援前,會先在控制室了解情況,以預備最適切的醫療儀器前往現場。(張浩維攝)
如果想在這裡工作,要有心理準備獨立處理病人。
飛行護士黃傑成
飛行護士黃傑成回憶,當時出機沒有醫生陪伴在旁,需要自行下醫療決定,故要做足準備。(張浩維攝)

直昇機環境狹窄,更不像醫院中有充足的醫療儀器和人手進行救援,飛行護士黃傑成分享,曾接報一架船上的廚師煮飯「搶火」造成8成皮膚燒傷,估計廚師可能吸入了濃煙甚至出現氣管阻塞,有機會需要插喉搶救。當時沒有醫生陪同黃傑成出機救援,而護士一般不會病人插喉。他在啟程前往現場期間,為這個可能是首次為病人插喉或開簡單氣道而做預備,慶幸病人情況穩定,毋須插喉能順利回港接受治療。

在惡劣環境下需獨立、冷靜地處理個案

他回憶說,「插喉的工作應該怎樣做?去到哪一步開始做?如果要比藥時怎樣做?這些是很大的挑戰。」黃傑成說,「如果想在這裡工作,要有心理準備獨立處理病人。每次出勤用最多精力就是由收call到現場接收病人,要好好預備不同的緊急處理,自己到現場更有信心。」

要總結17年飛行醫生的工作,胡永強會你對說:

這些服務不是你工作一部份,你不會有甚麼收穫。你要付出,除了時間還有體力,唯一的收穫是開心,可以救到人。
胡永強
飛行醫生和護士犧牲公餘時間,在飛行服務隊義務工作拯救傷患。(張浩維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