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局】高達模型被掉出街 香港有一種罪名叫「阻埞」

撰文:凌昕
出版:更新:

有一名高達模型愛好者因為和家人發生拗撬,價值達數萬元的珍藏在半夜三更被家人掉出街,幸得一班「真兄弟」肯捱義氣漏夜接收。而因為嗜好「阻埞」引發的家庭糾紛,相信在香港經常會發生,甚至不少讀者應也有親身經歷。
不過,與其說「男人愛高達,女人唔明白」,其實人人都明白的一件事,是活在香港,談「嗜好」實在非常奢侈,因為香港居住環境出名擠逼,人均居住面積更持續惡化。人的居住環境愈來愈差,又怎能容得下高達呢?

從張先生的照片可見,被丟棄的寶物數量相當多。(受訪者提供)

延伸閱讀:【真兄弟】兩萬蚊高達模型被家人全掉門外 朋友深夜趕至守候暫管

男人愛高達 香港卻容不下「阻埞」的嗜好

今次事件的主角之所以得到不少人同情,因為儲高達模型玩具,其實已是相當「慳家」的玩意。據了解,被掉出街的一批模型玩具儲了大約5年,總共花費大約2萬至3萬元,除開每月花費其實只是三數百元,食一餐飯隨時都不止這個價錢。

事實上,無論男人愛高達,還是女人愛買袋買鞋買首飾,只要是自己搵錢自己駛,而不是亂碌信用卡事後才找財仔救亡,本來沒有任何問題,特別是香港的生活環境壓力特別大,間中買些小玩意氹自己開心,更是人之常情,畢竟不是人人已經心如止水,物慾得得可以「斷捨離」。只不過,無論任何嗜好都好,在香港都有同一個罪名,叫做「阻埞」。

仲量聯行預計,200平方呎以下的納米樓供應大增,2017至2020年每年會有510伙。(資料圖片)

延伸閱讀:仲量聯行料「納米樓」供應大增 4年內有2100伙

納米單位湧現 容得下「生存」容不下「生活」

但有時也難怪,購物儲物的習慣會惹來家人反感,甚至引發家庭衝突,因為最老生常談的原因是香港的「土地問題」。有調查指,香港的人均居住面積只有15平方米(約161呎),是全球居住環境最擠逼的地區,和澳洲的人均89平方米、美國的人均77平方米固然無得比,和中國的20平方米相比,香港的居住空間之差,比內地更慘。

正如長和主席李嘉誠話齋:「見到單位太細,個心都會唔舒服。」不過近年納米樓湧現市場,有測量行估計未來四年會有多達2,100伙面積低於200平方呎的的納米樓推出市場,假如兩口子居於這些細單位,亦即人均居住面積隨時不足100平方呎,遠低於上述調查的平均值,日常起居已經「轉個身都難」,還有可能買多兩個高達、買多兩個手袋嗎?

各地人均居住面積及最低要求比較(《香港01》造圖)

延伸閱讀:李嘉誠︰本港單位太細 個心都唔舒服

居住環境日益擠逼 香港各階層齊受罪

但殘酷的現實是,居於這些納米樓的香港人,可能已算是「幸福」的一群。因為有研究發現,劏房居民的人均居住面積更只有47.8平方呎,比香港標準監倉的48平方呎住得更差。在這種居住環境下,廚、廁、枱、牀同於一室,連住都成問題,還有甚麼資格講嗜好?

其實這個困局並非沒有解決辦法,因為不少外國政府為了保障民眾的居住環境要達到合理水平,政策上都會制定人均居住面積的標準。有研究報告指,例如美國的人均居住面積標準為150平方呎、新加坡為107平方呎、日本更達199平方呎,但香港政府至今仍沒有制定人均居住面積標準,勉勉強強只有一個公屋建屋面積的標準,但亦只是人均75平方呎,乍看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但只要看看全球標準,其實住劏房的、住公屋的、住納米樓的,人人都慘。

特首林鄭月娥曾稱,年幼時一家七口與另外數夥人蝸居灣仔板間房,現在的基層兒童卻境況類同。(資料圖片/鍾偉德攝)

延伸閱讀:【回歸20載.樓市狂潮】發水樓演變劏盤 樓價屢破頂市民上車夢碎

回歸「安居樂業」本位 讓香港人住得有尊嚴

造成這種局面,正正是房屋政策過度市場化的惡果,先是最沒有議價能力的低下階層,受到市場力量逼迫,只能租得起劏房;之後到中產階層也受擠壓,要圓置業夢只能買細單位甚至納米樓;甚至一些較富裕的階層,所買的「豪宅」面積隨時不及外國一個中產家庭的車庫。當一個社會絕大部分人,為了高昂的租金、樓價營營役役,換來的只是一個相當擠逼,只有「生存」沒有「生活」的居住環境之中,這個社會又怎會不怨氣沖天?

因此,高達模型因為「阻埞」被掉出街,其實是對社會、對政府的一個大控訴。政府如果有心為港人徹底解決居住問題,要做的不是想辦法間多幾間「良心劏房」、多建幾個貨櫃組合屋項木,又或供應更多土地讓私人發展商多建納米樓充撐房屋供應數字,而是要回歸到「安居樂業」這個房屋政策初衷之上,除了要制定人均居住面積標準,作為建屋目標的其中一個依據,更要將資助房屋作為房屋政策重點,為普羅大眾提供更多住得有尊嚴的房屋,為香港人創造可以和高達模型(又或者其他嗜好)可以和洽相處的合理居住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