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局】公屋封頂 置業主導 林鄭推八萬五政策2.0?

撰文:凌昕
出版:更新:

特首林鄭月娥提出公屋封頂論,令外界關注新政府的房屋政策變化。雖然將公屋數量封頂、將資源轉向綠置居,對正在輪候公屋的基層家庭不利,卻有望贏取二百萬公屋居民的認同,在政治上可能噓聲少、掌聲多。
其實公屋封頂論的理念,和當年董建華提出七成市民自置居所的房屋政策目標,背後理念如出一轍。因此,將公屋數量封頂的的政策大方向,其實和董建華的「八萬五」房屋政策,也有着相同的致命傷。

林鄭接受《明報》專訪時指出,80萬個出租公屋單位已足夠應付基層家庭需要,惹來為出租公屋數目封頂疑雲。(資料圖片)

延伸閱讀:【拆局】公屋封頂論非林鄭首創 15年前房屋政策「隱藏第十招」

控制出租公屋數量 有人歡喜有人愁

將出租公屋數量封頂的構思,其實在15年前由時任房屋及規劃地政局局長孫明揚提出,而林鄭提出的可說是「改良版」方案,日後的公屋新項目,很可能都會轉為綠置居出售,而這個政策變更,將會是「有人歡喜有人愁」。

最愁的,固然是現時正在輪候公屋的基層家庭。目前接近28萬戶的公屋申請宗數之中,即使扣除非長者的單身申請者,等候上樓的基層家庭仍多達15萬戶,平均輪候時間長達4.7年。雖然政府多番強調,將公屋改作綠置居出售,可以吸引現時的公屋家庭交出手上的公屋,在1間換1間之下,公屋供應總量不會減少。不過不少關注基層權益的團體質疑,這種做法會拉長公屋編配時間,不如直接將新樓編配給基層家庭更有效率。

林鄭接受《明報》專訪時指出,80萬個出租公屋單位已足夠應付基層家庭需要,意見引起社會爭議。(資料圖片)

延伸閱讀:公屋數目封頂?林鄭月娥:80萬伙已夠照顧基層 房策非迫人買樓

公屋輪候家庭更苦 中港矛盾令議題失焦

但即使政府解決了編配效率問題,實際上始終解決不了的是,這種政策確實造成了「富戶住新樓、窮人住舊樓」的局面,惟社會對這種不公平的情況,卻欠缺迴響。因為一方面,公屋輪候人士雖然數量眾多,卻又相當零散,卻無法整合成一股具影響力的社會力量。

另一方面,社會上不少人有一個固化思維,就是輪候公屋的很多都是新來港人士,認為他們是來香港「搶資源」,假如沒有每天150個單程證,香港根本不需要再覓地興建更多公屋,這種論調在一些本土派圈子內大有市場。因此,即使公屋輪候的人龍愈來愈長、劏房居民的生活如何艱苦,但尖銳的中港矛盾往往令公屋議題嚴重失焦,故政府打算將出租公屋數量封頂的構想,社會上亦未必有太大反彈。

新民主同盟要求減少審批單程證配額及取回單程證審批權。(趙楚翹攝)

延伸閱讀:林鄭月娥澄清公屋非封頂 稱80萬個單位或足以應付基層家庭需求

公屋家庭雙重受惠 進可買退可租

不過另一邊廂,即是對現有的200萬公屋居民來說,他們將成為公屋封頂政策的受惠者。因為他們既已經享受了公屋福利,政府更為他們提供多一個選項,可以低廉的價格買綠置居圓置業夢,說得再白一點就是「置業發達」夢。事實上,對不少公屋居民而言,都希望重新推出董建華年代的租者置其屋計劃,可以用「荀價」購買現時租住的公屋,就算不轉售圖利,也可以晉身「有產階級」,如今政府給予他們更多機會購買綠置居,自然廣受百萬計的公屋居民歡迎。

因此,如果從政治計算上,將出租公屋數量封頂,挪騰供應轉作綠置居,以今天的社會實況看,相信會是噓聲少、掌聲多,除了苦候公屋的基層家庭難以認同有關政策之外,現有公屋戶相信是支持居多、而一向崇尚「自由市場」理念的中產和精英階層,亦可能傾向認同有關政策,或至少不會反對。

金管局總裁陳德霖料,港元拆息將漸進上升。﹙資料圖片﹚

延伸閱讀:團結香港基金倡「補貼置業計劃」 鎖定公營房屋補地價金額

香港樓市如過山車 政府鼓勵「上車」是禍之福?

然而,這項以置業為主導的房屋政策,其實有一個無法解決的致命缺陷,就是將更多香港人將樓市升跌絪綁在一起。當政府促使更多人成為業主,在整體樓價上升之時固然是叫好者眾,但世界上從沒有只升不跌的資產價格,政府自己也經常勸告市民「樓市有風險,置業要謹慎」,特別是香港的樓市向來是「單料銅煲」,易熱易冷,這一波樓市升浪,至少已由2009年美國推出首輪量化寬鬆政策延續至今,一個樓市可以連升多年,其實已是相當罕見,無論從樓價指數或供樓負擔比率等等指標來看,相信沒有人會認為現時的樓價是一個「正常」狀態。

這種置業為主導、不斷鼓勵市民買樓的房屋政策,最怕是生不逢時,就如董建華當初推出八萬五、提出七成人自置居所的目標,在樓價仍高企的時候,很多人都認為是德政,但當經濟逆轉、樓價調頭向下,八萬五就淪為推倒樓市、「呃」市民置業、推業主落火坑的代名詞。

當年「八萬五」對樓市的衝擊,為不少港人帶來難以磨滅的烙印。(資料圖片/江智騫攝)

延伸閱讀:【美國加息】陳德霖︰當樓市逆轉 好可能碰上加息周期

將港人與樓市綑綁 林鄭考驗自己的「腳骨力」?

而林鄭計劃將出租公屋供應封頂,勵行其置業主導房屋政策之際,樓價早已累積了極大的升幅,更重要是美國持續加息、開始「縮表」之下,本港利率趨升相信已近在眼前,除了樓市難免受到影響,股市表現亦恐怕會受到加息左右。若如此,靠股、樓支撐的香港經濟,又會遭受怎樣的衝擊?

當然,有人會覺得這種論調已經重複了好幾年,香港樓市不是一直相安無事嗎?但樓市何時爆煲是一回事,政府將更多人推向高風險的資產市場又是另一回事,樓價升時很多人會高興,不過樓市逆轉時就變成全民中伏,香港經濟社會重傷,年復年追逐置業夢,瞬間雲散煙消。當年的董建華就「腳痛」收場的慘痛教訓在前,難道林鄭月娥也想再考驗一下香港人的投機運和自己的「腳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