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醫學院增潤課程 醫科生跳出醫學框框 花一年發掘新領域

撰文:陳芷昕
出版:更新:

香港大學醫學院去年開始推出增潤課程,逾200名醫科生可於3年級時選擇適合自己的不同形式學習,包括到外國名校交流或讀碩士課程,學生亦可選擇到落後地區義教、推廣健康資訊,或在實驗室做實習等。
今年踏入二年級的醫科生是首屆可選擇增潤課程,並於下一個學年(2018/19)修讀。香港大學醫學院副院長(教學)劉澤星表示,學生不應選擇和醫學有關的項目,應發掘外面的世界。

現在正於港大就讀內外全科醫學士二年級的學生楊哲(圖左)及余思卓(圖右)將於18/19年度修讀增潤課程。(梁鵬威攝)

2名今年升讀二年級的醫學生為增加知識,選擇到英國修讀與醫科無關的課程,現在二年級的楊哲望日後可成為無國界醫生,她在暑假亦有到非洲義教,並為當地村民進行簡單的身體檢查。她選擇明年到英國修選心理學,她認為未來可利用修讀的課程,與病人溝通,從而明白病人需要。

另一位同學余思卓則計劃到英國牛津大學修讀有關法律的課程,認為可有助他訓練思維。余同學又透露並不多人選擇法律的課程,其他同學較多選與商科有關的課程。

瑪麗醫院實習醫生彭亨利過往曾於修讀醫學士課程期間,抽一年空檔期修讀碩士課程,並到非洲的醫院做義工。(梁鵬威攝)

過去,醫學院成績數一數二的同學或可於修讀醫學士課程期間,抽一年空檔期(Gap Year)修讀醫學研究碩士課程,當年只有資優同學參與,屬增潤課程的前身。現正在瑪麗醫院任實習醫生的彭亨利,於14/15年度修讀醫學士課程期間修讀碩士課程,同年代表港大到美國參與骨科的研究工作及出席國際會議,更到非洲馬拉維共和國做義務工作。作為大師兄的他認為到外地見識,可增進自己的學識,相信增潤課程能助師弟妹更進一步。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副院長劉澤星負責到世界各地洽談增潤課程。(梁鵬威攝)

劉澤星指有學生提出增潤課程選擇加強對專科認識,但他們並不建議,他們建議同學多選擇與醫科無關的科目,除上述同學提及的法律及心理外,亦有其他科目,包括生物科學等,令他們可大開眼界。

香港大學醫學院院長梁卓偉認為學生應拓闊眼界,又指港大醫學院每10年便會有大改變,而且領先區內,甚至全世界發展。(梁鵬威攝)

學生利用1年時間修讀增潤課程,課程回歸或會增學習壓力。香港大學醫學院院長梁卓偉表示近10年學生較脆弱,自殺率較高,情況不止發生在香港,世界各地亦有同類事件發生。梁卓偉指會醫學院會出資聘請心理學家或社工,醫學院會與醫學院學生會共同安排面試,聘請適合學生的輔導員工,該名員工不得向校方披露學生情況,令有需要學生能自如訴說心事。